有学者认为:“ 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藩篱的、异质的新的思想系统。”材料中所说的“异质”( )
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
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
C.是封建社会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
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
黄宗羲提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然而,后来的君主却“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益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并且更“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均见《原君》)。这说明黄宗羲
A.先于卢梭提出资产阶级理论范畴的社会契约思想 |
B.对君主“家天下”的行为持模糊态度 |
C.彻底否定了中国历史上的君主现象 |
D.强调对于君主,他的义务是首要的,权力是从属于义务之后为履行其义务服务的 |
按照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敇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敇三、四出”,魏征拒不署敇,严词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渔,明年无渔。”最终此提案没有通过,由此可以看出
A.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 |
B.中书省草拟的诏敇超越其部门的权限 |
C.当时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
D.体现了三权分立、制衡的原则 |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
A.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 |
B.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 |
C.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 |
D.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 |
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这表明
A.夏、商、周三代时间都不长 |
B.夏、商、周三代的礼仪完全不同 |
C.夏、商、周三代的制度无共同之处 |
D.夏、商、周三代时间的主要制度是沿袭的 |
自北宋出现纸币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被日益普遍使用,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最终获得政府认可。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重农抑商”政策的失败 | B.政府对贸易的控制加强 |
C.白银成为一种主要的流通货币 | D.政府对贸易的控制遇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