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未利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 A.保护农业阶级的利益 | B.保持和稳定自耕农经济 |
| C.鼓励劳动者积极生产 |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
二战后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
| A.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
| C.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 D.《北大西洋公约》的签订 |
人们评论美国二战后的一项对外政策,使美国统治当局似乎找到了一种途径,把“遏制”共产主义的计谋与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溶为一体了,“它使那些生怕美国出口不景气的人为之陶醉。”这项政策是
| A.对中国进行遏制、包围 | B.实施马歇尔计划 |
| C.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D.出台“杜鲁门主义” |
《大国崛起》解说词写道:17世纪,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材料中英国“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具体史实分别是指
| A.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
|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航海条例》加强了海外贸易 |
| 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 |
| D.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海上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协调
| A.南方与北方的关系 | B.大州与小州的关系 |
| C.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 | D.联邦与各州的关系 |
马克思在一封信中写道:“世界历史也就带着很神秘的性质了,倘若‘偶然性’是不起作用的。这些偶然性的自身自然地归到一般发展的过程中去,同时为别的偶然性所补足。但是加速和推迟就非常有赖于这样的‘偶然性’,其中包括着那些一开始就站在运动前头的人物的性格的‘偶然情况’”。对马克思关于历史偶然性的解读正确的是
| A.个人性格鲜明体现历史的偶然性 |
| B.偶然性是历史发展中的决定因素 |
| C.偶然性可以彻底改变历史的进程 |
| D.偶然事件增强了历史的神秘性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