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像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摘自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楚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80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高扬民主和科学之旗,包含着80年中西文化论争所积累起来的认识成果,又体现了认识的一种飞跃,它由古今中西新旧之争而来,又是对古今中西新旧之争的历史概括。中国人因此而找到了一个最重要、最本质的是非标准,而后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近代中国和近代中国人。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述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之间的本质目的有何相似。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外启蒙思想家提出的革新社会的方案有何不同,分析两者出现差异的经济根源。
(3)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近代中西方启蒙运动发展的相似点。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下,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代表人物 |
生活年代 |
言论 |
顾炎武 |
1613-1682 |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日知录》 |
魏源 |
1794-1857 |
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害也。——《海国图志》 |
陈独秀 |
1879-1942 |
本志主旨,固不丰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丰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新青年》3卷5号《答顾克刚》 |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解决社会问题的主张。
(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 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宣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写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至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
阅读下列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雅典某执政官《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二: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革命出现过两次严重的挫折。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材料三 1980年8月下旬,著名的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询问邓小平:中国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重演?邓小平回答:只有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摘自《中国政治文明史》
(1)请从雅典民主政治的享有范围方面分析其局限性。
(2)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为挽救危机召开了哪两次重要会议?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是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
阅读下列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辛亥革命“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打开了闸门”的理解。
材料二 :半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到的奇耻大辱,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2)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二中“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