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监察制度是国家政治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伯里克里时期,雅典国家的监察体制可分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公民大会,它也是最主要的监察机关,——随时可以对行政官员实行弹劾和惩罚等;二是五百人会议,在没有召开公民大会期间,承担着对国、国家印玺和政府官员的监督职责等;三是陪审法庭,一定程度上也行使着监察机关的权力。雅典的监察制度赋予了公民很大的监督权力,在其
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王晓天(中西古代监察制度之比较》
材料二 秦朝在地方行政机构上,设立监御史,负责监察,各郡每年必须定期向中央报告本地的租枕收入、户口统计、治安情况——这是“上计”的主要内容。汉代也有“上计”制度……上计吏由郡守的燎佐担任,每三年计一次,即“汉法,三载上计,以会课最”。唐代基本与汉代相同。……汉代将全国分为十三州(唐设十五道),也即十三个监察区……中央设十三名刺史(唐设采访使)为监察官,各负责一州的监察事务。……汉唐时期还有一种临时性突击考评地方官吏的辅助手段,其主要形式是巡查。对地方的巡查也分两级进行,即中央对郡国和郡时属县的分级巡视。……汉唐时期重视对考评结果的应用,在俸禄增减、品阶升降、职位变动、荣辱予夺等方面都体现了不同考绩的结果。
——《我国汉唐时期绩效考评的特色与启示》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除立法权外,还享有非常广泛的监督权,特别是参议院在必要时还可以按法律程序弹劾总统、国务员,咨请政府查办官吏纳贿违法案件。中国第一次出现了议会监察制度。……国家专门监察机构的监察,也是辛亥革命之后才出现的。它是指在国家行政系统内部设立的专门机关对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违法和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所实行监督、纠举和惩诫。出现这种新型的行政监察制度,如果单纯从政治制度演进的角度而言,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监察制度的一大进步。
——《论清末民初监察制度的嬗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希腊国家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
(2)归纳材料二中秦至唐时期政府对官吏监察考评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华民国监察制度有哪些新发展?并结合所知识说明民国时期监察制度的积极意义。
(4)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与近代中国监察制度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有何共性?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古希腊的历史遗产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西汉]《札记》
材料二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
(3)据材料三、四,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4分)
(4)“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1分)

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材料一第一次工业革命发展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与以下两位人物密切相关。
(1)分别简述瓦特和法拉第的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主要贡献。
材料二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新科学技术革命,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这次科技革命被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
(2)根据材料二的提示,列举出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与第三次科技革命有关的科技成就三项。(3分。答对3项即可得满分,鼓励多回答。)
(3)我们把现在的世界称之为“地球村”。列举近代以来的三次科技革命中,对 “地球村” 的形成与发展起直接推动作用的科技发明。(4分。要求:①三次科技革命中有关的发明都要涉及,一次都不能少。②至少要答对4项才可得满分,鼓励多回答。)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州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13日)
⑴据材料一指出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主要目的。与材料一相比较,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两个显著变化?
料三:“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⑵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俄国革命和当时的中国革命有什么本质区别?
材料四:“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⑶为了这场“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指出:“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这种感觉,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所以……开始在社会上运动。……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⑴中国“在器物上感觉不足”的背景是什么?采取了什么措施?
⑵在“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从制度上感觉不足”、 “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的三类人当中,材料的作者应属于哪一类?材料中所说的“在社会上运动”具体指的是什么事件?
⑶“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的代表人物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其开始标志是什么?新文化运动在思想解放方面有哪些历史作用?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尽管毛泽东过去有段时间也犯了错误,但他终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拿他的功和过来说,错误毕竟是第二位的。”
——邓小平1980年8月《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
材料二毛泽东的“错误是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的,比如说,大跃进是不正确的。这个错误不仅仅是毛主席一个人的,我们这些人脑子都发热了。完全违背客观规律,企图一下子把经济搞上去。主观愿望违背客观规律,肯定要受损失。但大跃进本身的主要责任还是毛主席的。……一九六二年,毛主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自我批评。但毕竟对这些教训总结不够,导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
——引自《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46页
阅后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为纠正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做出了哪些巨大努力?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