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监察制度是国家政治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伯里克里时期,雅典国家的监察体制可分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公民大会,它也是最主要的监察机关,——随时可以对行政官员实行弹劾和惩罚等;二是五百人会议,在没有召开公民大会期间,承担着对国、国家印玺和政府官员的监督职责等;三是陪审法庭,一定程度上也行使着监察机关的权力。雅典的监察制度赋予了公民很大的监督权力,在其
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王晓天(中西古代监察制度之比较》
材料二 秦朝在地方行政机构上,设立监御史,负责监察,各郡每年必须定期向中央报告本地的租枕收入、户口统计、治安情况——这是“上计”的主要内容。汉代也有“上计”制度……上计吏由郡守的燎佐担任,每三年计一次,即“汉法,三载上计,以会课最”。唐代基本与汉代相同。……汉代将全国分为十三州(唐设十五道),也即十三个监察区……中央设十三名刺史(唐设采访使)为监察官,各负责一州的监察事务。……汉唐时期还有一种临时性突击考评地方官吏的辅助手段,其主要形式是巡查。对地方的巡查也分两级进行,即中央对郡国和郡时属县的分级巡视。……汉唐时期重视对考评结果的应用,在俸禄增减、品阶升降、职位变动、荣辱予夺等方面都体现了不同考绩的结果。
——《我国汉唐时期绩效考评的特色与启示》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除立法权外,还享有非常广泛的监督权,特别是参议院在必要时还可以按法律程序弹劾总统、国务员,咨请政府查办官吏纳贿违法案件。中国第一次出现了议会监察制度。……国家专门监察机构的监察,也是辛亥革命之后才出现的。它是指在国家行政系统内部设立的专门机关对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违法和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所实行监督、纠举和惩诫。出现这种新型的行政监察制度,如果单纯从政治制度演进的角度而言,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监察制度的一大进步。
——《论清末民初监察制度的嬗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希腊国家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
(2)归纳材料二中秦至唐时期政府对官吏监察考评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华民国监察制度有哪些新发展?并结合所知识说明民国时期监察制度的积极意义。
(4)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与近代中国监察制度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有何共性?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古希腊的历史遗产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和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清末,改良派倡导的是民权而不是民主,康有为、严复、黄遵完等都提倡民权,反对民主。梁启超也刻意分辨民权、民主之别……梁氏的新民说,乃是现代国家公民的意思。公民为国家服务,主要不是为争取个人自由与利益。
孙中山提倡的也非个人自由平等。三民主义里面只有民权主义,没有民主主义……他提倡的是国家自由,反对个人自由……他主张国家平等,可是他不相信人类有平等。
哲学家张申府认为民主政治就是一种与人为善,尽其在我,各得其所的政治。他晚年还说:“西方各国的宪法内容最初乃导源于天赋人权说,天赋人权说源自中国的儒家思想。可知天赋人权自为吾家旧物,遗留于海外二三百年之久,今可知游子还乡矣。彼西方既采入儒家言以建民主,吾何为不可以西方民主还之于儒家乎?”
——摘编自冯兆基《民国时期中国民主的构想》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民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进行民主构想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民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进行民主构想的因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11月,国民政府公布施行《划分国家收入地方收入标准案》与《划分国家支出标准案》,将盐税、关税(海关税与常关税)、统税、印花税、矿税等主要工商税种列为国家收入,而将田赋、契税、牙税、当税、营业税等适合地方征收的税种列为地方收入,这样通过法律形式使中央集中了全国的大部分财力,同时也给地方保留了机动财力,对于出现的地方财政困难通过转移支付方式予以解决,从而扭转了自清末以来财权分散于地方的不利局势。
——摘编自《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7年)税收制度的借鉴》
材料二美国的分税制,不是中央分给地方,而是地方分给中央。原先抗击英国的北美十三个殖民地,本来并无隶属关系,独立战争后,中央权力日渐膨胀,但地方仍有相当的独立性。与这种政治体制相适应,美国有三套税务机构,分属于联邦、州和地方政府。三者各司其职,互不干预,没有领导关系,只有工作业务关系。由于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的征税机构独立,导致双重征税,乃至三重征税问题的普遍存在,至今这问题仍未彻底解决。不过在直接税征收中都采取抵扣办法,如计交地方所得税中,可把交纳联邦的所得税作为费用扣除以消除重复课税。
——摘编自《美国与法国分税制比较》、《谈美国分税制及其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进行税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分税制的特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界主要大国综合国力各类指标得分

国家
综合
国力
技术力
人力
资本
资本力
信息力
自然
资源
军事力
外交力
政府
调控力
美国
89.27
97.42
73.38
99.59
87.06
79.34
91.85
98.64
76.11
英国
67.12
73.75
71.77
65.63
79.29
60.36
54.26
78.52
63.61
俄罗斯
66.31
56.33
67.05
52.44
56.77
89.84
84.79
87.46
52.14
法国
65.40
73.5
68.12
62.33
74.81
56.39
56.29
82.12
58.61
德国
64.77
77.35
66.46
59.71
80.02
53.66
54.03
72.25
59.93
中国
64.22
61.42
76.36
59.29
56.2
73.62
54.69
78.24
63.4
日本
66.48
86.31
71.93
66.13
81.15
50.78
52.34
66.57
54.79
平均
69.08
75.15
70.72
66.45
73.61
66.28
64.04
63.69
80.54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
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分析中国综合国力的结构特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科技和产业革命的进步,对知识产品的占有、使用会带来极大的经济收益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技术的转移、公开势必会使原先的发明创造者丧失竞争优势,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机制,以确保既能维持新技术发明人的技术优势,又能满足社会对该技术的需要,防止技术垄断。于是,知识产权制度中的专利制度率先应运而生。
19世纪中后期,各国逐渐认识到知识产权在促进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纷纷通过知识产权立法保护知识产权。这堪称知识产权制度上的又一次飞跃。从19世纪末开始,有关知识产权的国际多边公约、地区公约或双边协定纷纷出台,其中1883年签订的巴黎公约和1886年签订的伯尔尼公约成为知识产权领域国际保护制度的基本法律框架。知识产权保护从此呈现国际化的特点,而且知识产权保护和协调的国际化趋势愈来愈明显。特别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在经济、科学、技术、文化领域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扩大,知识产权的国际化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由于科技的进步,人类智能产物应受法律保护的日益增多,知识产权的范围也逐渐扩大。例如受保护对象又增加了版面设计、计算机软件、专有技术等等,而且还在增加。
材料二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特别是专利制度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992年和2000年中国政府对专利法进行了两次修改,进一步明确了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立法宗旨,强化了专利司法和行政执法力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专利保护、专利管理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在大量压缩编制、精减机构的情况下,将中国专利局更名为国家知识产权局,并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列入政府行政序列;在省级政府机构改革中,各地管理专利工作机构的建设总体得到加强,出现了政府主导、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推动专利工作的良好局面。“九五”期间,中国受理的专利申请量比“八五”期间增长了81%,年均增长15.7%;截止2000年底,法院和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共受理和处理专利纠纷案和侵权案1.5万件,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还查处冒充专利行为4000多件。中国已参加了有关专利方面的国际公约,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中的声誉。
——摘自蒋志培《论知识产权的概念、历史发展及其法律保护的含义》
(1)根据材料一,分析知识产权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并指出19世纪中后期以后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时期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谋福利的职业,我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您认为男人最好的品德?刚强。
您认为女人最好的品德?温柔。
您的特点?对目标始终如一。
您对幸福的理解?斗争。
您对不幸的理解?屈服。
您喜欢的做的事?啃书本。
您喜爱的颜色?红色。
您喜爱的座右铭?怀疑一切……
——《马克思的自白》
材料二他是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却债务缠身,大半生穷困潦倒;他出身于中产阶级上层,却热情捍卫工人的权益。他一生清苦,颠沛流离。从来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活着的时候受到各国政府——无论是专制政府还是共和政府的驱逐。他忍受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贫困、疾病、丧子、亡妻、忌恨、诽谤的折磨。尽管如此,马克思一生义无反顾地追求真理。
——英国《焦点》月刊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创立科学理论的时代背景。
(2)阅读材料,你能获得怎样的人生感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