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需要多角度地考查和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1晚明时期会社简表
名称 |
地点 |
描述 |
匡社 |
江苏苏州 |
王夫之与友人立志匡时救世 |
复社 |
江苏吴江 |
黄宗羲等人誓毁时政,裁量公卿 |
岭南会馆 |
江苏苏州 |
广州商人联乡谊,保商务,谋公益 |
墟集会 |
福建宁化 |
远近商贩,至皆依之 |
西湖八社 |
浙江杭州 |
当地文人定期聚套,饮酒赋诗 |
讲学会 |
江苏无锡 |
东椿书院组织学者面向大众,讲末实学 |
——据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整理
材料二 表2大革命期间巴黎妇女的政治参与大事年表
时间 |
事件 |
1789年7月14日 |
女裁缝、女鱼贩和洗衣妇,高声尖叫着加入了攻占巴士底狱的行列。 |
1789年10月5日 |
一支六、七千人的妇女队伍排在声势浩大的游行队伍的前列,涌向凡尔赛,包围了王宫。 |
1791年9月 |
从事戏剧创作的妇女玛丽·古兹发表了以《人权宣言》为蓝本的《妇女与女公民的权利宣言》,它被视为妇女解放的启蒙文献。 |
1793年5月 |
一些妇女创建了革命时期最著名的妇女俱乐部——革命共和派女公民俱乐部。 |
1793年10月 |
雅各宾派下令封闭、解散各种妇女团体,把妇女参加政治活动当作叛逆罪来处理。 |
有人认为,女权运动是大革命的一部分,随着大革命对平等权利探求的步步深入,女权运动由对权利的呼唤和对被排斥的不满,上升为人权意识的觉醒和对平等的政治权利的公开追求,妇女解放第一次以运动的方式出现在人类历史舞台上。还有人认为,用现代女权运动的标准(妇女为争取与男子平等的权利而进行的运动)去解读大革命时期的妇女政治活动,势必导致对历史的误读,在大革命的特殊环境下,一小部分中上层妇女有了政治参与和权利自觉意识,对于当时的绝大多数妇女而言,她们并没有男女平等的信念,这远远称不上是一场“妇女的革命”。
——均据舒丽萍《法国大革命时期公共领域中的妇女》等
(1)自定一个标准对表1的民间社团进行分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明时期这些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的原因。
(2)据表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革命期间巴黎妇女政治参与的特点。概括并说明材料二中对大革命时期妇女政治参与的两种评价有何不同。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907年,梁启超在日本组织立宪团体致闻社,创办《政论》杂志,发表了致闻社宣言书,其中提出,“无国会之国,则责任政府终古不成立;责任政府不成立,则政体终古不脱于专制”。鉴于目前的政治状况,“君主代政府负责任之结果,一方面使政府有所诿卸,而政治未从改良;一方面使君主丛怨于人民,而国本将生摇动”。
——摘编自《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
材料二 各省谘议员多数北上,集议如何进行立宪之法……其第三次请愿书中,措词则甚激昂……系谓政府如再不允所请,则吾辈将倡革命矣。更不料清延因此震怒,立下明谕,勒令代表等出京还里。各代表闻此乱命,亦极愤怒,即夕约集报馆中,秘议“同人各返本省,向谘议局报告清延政治绝望,吾辈公决秘谋革命,并即以各谘议局中之同志为革命之干部人员。若日后遇有可以发难之问题,则各省同志即竭力响应援助起义独立”。
——摘自丁文江编《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立宪派的政治主张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立宪派在推翻清朝统治中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享受英国习惯法的保护,包括由附近地区陪审团审讯的权利、举行公开集会以讨论群众疾苦的权利、向英王请愿的权利,是殖民地人民的天赋权利。
——第一届大陆会议《殖民地权利宣言》(1774年)
材料二 13个主权国家既彼此争斗,又一起同联邦首脑斗,必然会很快地同归于尽。可是,如果我们能制定出一部充满活力的开明的宪法,实行严格的相互钳制和相互监督,我们就完全有可能一定程度上恢复我们的尊严和举足轻重的地位。
——华盛顿·欧文《华盛顿传》
(1)指出材料一所述宣言与《独立宣言》对美洲政治属性认识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上述差异的原因。
(2)材料二所述独立后的美国政治局面,是如何通过“充满活力的开明的宪法”改变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今日政治之进化,其动力全在十八世纪之末,而以诸大家发明学理之功最高焉。英之陆克(今译洛克)、法之孟德斯鸠、卢梭其最著也。同人就日本人所谓书中三先生学说重译、编辑,以成是编,聊为吾中国政治进化之前驱云耳。
——摘自《清议报》(1901年)
材料二卢梭学说,于百年前政界变动最有力者也,而伯伦知理(欧洲政治思想家)学说,则卢梭学说之反对也。二者孰切真理?曰:卢氏之言,药也;伯氏之言,粟也。痼疾既深,固非恃粟之所得瘳(病愈)。然药能已(治愈)病,亦能生病,且使药证相反,则旧病未得豁,而新病且滋生,故用药不可不慎也。
——摘自梁启超《新民丛报》(1903年)
(1)材料一中“学理”指什么?指出“同人”对卢梭等人思想的看法。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实际,如何理解梁启超“用药不可不慎”的观点?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查《临时约法》,原为临时政府而设,自公布施行以来,于兹已二十阅月矣,其于国家之根本组织,固系因《约法》施行之结果而粗具规模;然于国家之政治刷新,要亦因《约法》施行之结果而横生障碍。综计临时期内,政府左支右绌于上,国民疾首蹙额于下,而关于内治外交诸大问题,利害卒以相悬,得失仅以相等,驯至国势日削,政务日隳,而我四万万同胞之憔悴于水深火热之中者且日甚。凡此种种,无一非缘《约法》之束缚驰骤而来……夫以吾国幅员之广漠,人户之众多,交通之隔绝,革命而还,元气凋丧,欲持急起直追之策,以谋闾阎一日之安,纵遇事假以便宜,犹恐有所未逮;何况《临时约法》限制过苛。因而前参议员干涉太甚,即无内忧外患之交迫,必且穷年累月莫为功。
——袁世凯《致众议院咨请增修约法案文》(1913年10月16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文件出台的背景,并概括指出袁世凯对《临时约法》的看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袁世凯对《临时约法》的看法。
(15分)近代杜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县设六十议灵,是谓县议员;府设六十议员,是谓府议员;省设六十议员,是谓省议员。县议员于秀才中选择其人,公举者平民主之……府议员于举人中选择其人,公举者秀才主之……省议员于进士中选择其人,公举者举人……公举法:凡男子二十岁以上,除喑哑盲聋以及残疾者外,其人能读书明理者.则于以公举之权……兴革之事,官有所欲为,则谋之于议员,议员有所欲为,亦谋之于官,甘以叙议之法为之,官与议员意合,然后定其从违也。从违既定,乃由县详府;府议员意合,则由县详省;省议员意合,则详于君;君意合,则书名颁行;意不合,则令其再议。若事有不能衷于一是者,则视议员中可之者否之者之人数多寡,而以人多者为是,所谓从众也。推之,凡军国大政,其权虽出于君上,而度支转饷,其议先询诸庶民,是真为政者矣。
——何启、胡礼垣:《新政论议》(1895年)
(1)概括指出材料中民主设计方案的主要原则。(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方案在中国近代民主进程中的意义。(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