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说:“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
| A.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 |
| B.民族团结与平等的历史传统 |
| C.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 |
| D.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 |
如果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传统教育,你可以选择的实地考察路线是
| A.虎门销烟遗迹——天津义和团遗址——北京故宫 |
| B.中共“一大”会址——淮海战役纪念馆——威海甲午海战纪念馆 |
| C.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武昌起义纪念馆——圆明园遗址 |
| D.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遵义会议会址——革命圣地延安 |
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道:“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是在
| A.国民革命时期 |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一篇发表于1941年题为《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的文章,包括五个主要部分:(一)农产商品化的加速,(二)纯封建制渐归消灭,(三)高利贷制变本加厉,(四)地权集中、农民离散,(五)劳力锐减、熟荒骤增。可以看出该文的主线是
| A.生产关系的变革 | B.商品经济的发展 |
| C.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 D.金融资本的发展 |
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日本侵略者故伎重演,在侵略华北的同时,把战火烧到华东地区,中国军队坚决予以反击,爆发了
| A.淞沪会战 | B.太原会战 | C.徐州会战 | D.武汉会战 |
1936年12月28日,美国《时代》周刊以大量篇幅报道了西安事变,而封面人物选择的是正在视察军队的日本裕仁天皇。这反映出《时代》周刊
| A.意在鼓动日本,实现东亚共荣 | B.希望示好日本,结成美日同盟 |
| C.主张压制中国,渗透美国势力 | D.关注中国局势,担心中日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