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京城中政府设置的市有内外之分:“外市…系士大夫庶民之所用。”内市仅限宫廷中的贵戚和一些达官贵人,“如宣德之铜器,成化之窑器,…亦于内市重价购之。”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
A.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
B.政府所设市受到封建礼法束缚 |
C.明清时期市坊制度完全崩溃 |
D.内市的商品品种远比外市丰富 |
《剑桥中国晚清史》载:19世纪90年代初期,清中央政府年收入田赋95,088,000库平银,关税21,989.000库平银,关税成为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收入来源。这表明当时中国()
A.工业文明已成主流 | B.逐渐卷入世界市场 |
C.告别小农经济时代 | D.贸易逆差得以扭转 |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商业革命、金融革命,还有信息革命、能源革命。那时租佃关系日益普遍……街市制取代坊市制,一批商业名镇开始兴起,城市的经济文化职能显著增强。”这一时期是()
A.秦汉时期 | B.隋唐时期 |
C.两宋时期 | D.明清时期 |
黄宗羲认为:“(君主)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日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
A.君主制度摇摇欲坠 | B.启蒙思想已有萌芽 |
C.纲常礼教全面崩溃 | D.资产阶级日益壮大 |
《晚清七十年》载:“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形态之发展,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这次转型()
A.摧毁了宗法观念 | B.发展了分封制度 |
C.确立了专制政体 | D.创立了科举制度 |
某一国际组织的资格要求是:必须是一个能够管理其本身的对外事务,并且愿意而且能够履行该组织协定条款——它的宪章——所规定的成员义务的国家。按照这些义务,成员国在实施其汇率政策和有关经济与金融政策时必须以协定条款为依据,并提供所要求的经济和金融信息。成员国还必须支付认缴款。该国际组织()
A.对生产领域投资使成员国经济复兴与发展 |
B.有权对成员国的贸易政策和法规进行监督 |
C.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协助 |
D.需对发生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紧急资金融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