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新文化运动的主导人物,主张改良,反对革命,对当时许多人受到俄国十月革命鼓舞宣传马克思主义,介绍阶级斗争与唯物史观的做法,并不赞成,认为变革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因此反对急进。他最可能是( )
| A.康有为 | B.陈独秀 |
| C.胡适 | D.李大钊 |
伏尔泰对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这样评价:“整个自然界、所有的行星竟会服从永恒的法则,而有一种身高5英尺的小动物竟然不顾这些法则、完全按照自己的怪想随心所欲地行动,这是非常奇异的。”这个事件是
| A.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 | B.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 C.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 D.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的基础》 |
欧共体、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经济组织的建立,反映了
| A.反殖、反霸是时代的主题 | B.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
| C.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 D.发展中国家力量增强 |
1945年斯大林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与过去的战争不同,“不仅是占领一片土地,亦将其社会制度加诸其上。”战后体现这一言论的事件是
| A.雅尔塔三国首脑会议 |
| B.美国对欧洲援助计划 |
| C.“北约”“华约”对峙 |
| D.东西两个德国的形成 |
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引自《全球通史》)西方国家做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 A.没能促进经济发展 | B.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
| C.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 | D.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
1911年,伦敦居民约翰可以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也可以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这一现象的最终形成在根本上得益于
| A.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 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
| C.经济全球化 | D.交通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