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说:“解决中缅边界问题应该加快步伐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扩张,但人家不信。所以要用实际的行动使他们慢慢相信。”为此中国政府
A.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捍卫社会主义阵营 |
B.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同亚非各国联系 |
C.倡导多边外交,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
D.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关系 |
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农业税(万贯) |
非农业税(万贯) |
农业税:非农业税 |
|
至道末年(997年) |
2408.1 |
1567.7 |
60:40 |
天禧末年(1021年) |
2641.2 |
3874.0 |
40:60 |
熙宁十年(1077年) |
2021.3 |
5117.2 |
28:72 |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向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依赖于非农业税④重农抑商政策已经不再实施
A. ①② B. ①④C. ②③ D.③④
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判断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
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A.小农经济的发展 | B.租佃关系的盛行 |
C.土地的高度集中 | D.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
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铁犁牛耕的出现 | B.耕犁技术的成熟 |
C.精耕细作的开始 | D.单位亩产量的提高 |
“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为史者,记载徒繁,而经世之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以效法之无由也,则恶用史为?”王夫之《读通鉴论》中的这段话重在强调
A.人们很难从历史记载中找到规律 | B.《资治通鉴》史学研究价值不高 |
C.历史记述不必涉及繁琐历史细节 | D.历史研究应该立足现实学以致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