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清朝户部右侍郎王茂荫向天子上了一个奏折,主张暗将官票宝钞改为可兑现的钞票。在1854年4月的大臣审议报告中,他受到严厉申斥。他是否因此受到笞刑,不得而知。审议报告最后说:‘臣等详阅所奏……所论专利商而不便于国’”。材料反映出
A.王茂荫给天子的奏折推动清政府开始实行币制改革 |
B.马克思认为王茂荫为商人指使不便于国而利于商者 |
C.马克思认可王茂荫的货币政策并同情他的不幸遭遇 |
D.王茂荫的货币改革主张与洋务派官员的思想相一致 |
南宋时徽州人均耕地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时2.2亩,清康熙时1.5亩。然而当地很多村落却在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的明清时期走向了鼎盛。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耕作方式改进,土地利用率提高 | B.商品经济发展,地域性商帮兴盛 |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城镇经济繁荣 | D.经济重心南移,徽州村落得到开发 |
“(20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保罗•约翰逊在《现代:从1919到2000年的世界》)这场“求变之风”最终
A.加快了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 | B.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 |
C.实现了世界政治文明的统一 | D.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
戴高乐认为:“不应该单单从不同意识形态和不同制度的对抗这个角度来处理东西方之间的关系”。下列新中国外交方针政策可支持这一论断的是
A.另起炉灶 | B.一边倒 |
C.反对美帝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共产党人这时在中国东南部进行活动,他们从民众中取得力量,并通过没收和分配大地产的有条不紊的政策,通过深入细致的宣传工作,从贫苦农民那里得到支持。”材料中的“这时”应指
A.国民大革命时期 |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官话报》曾经是北京各报中最反对共和支持清廷的报纸,但1912年1月4日该报的社论完全改变了立场,敦促清帝接受必不可免的事情并逊位。这表明
A.“预备立宪”破产 | B.共和思想影响扩大 |
C.清朝统治覆灭 | D.封建思想统治地位动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