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世纪初,罗马各行省的社会关系日益接近首都的社会关系。居民逐渐分裂为三个由极复杂的成分凑成的阶级(或集团):富人、没有财产的自由人、广大的群众——奴隶。“前两个阶级对于国家即对于皇帝来说,几乎同奴隶对于奴隶主一样没有权利。”从法律角度看,这反映出( )
| A.罗马法不能有效维护富人利益 |
| B.罗马法是专制统治工具的本质 |
| C.公民法的适用地域得到了扩展 |
| D.罗马法消弭了帝国内部的矛盾 |
《十二铜表法》诞生之前,平民阶层要求公开法律,罗马元老院派出3人使团到希腊学习和抄写梭伦立法,后来这3人是编撰《十二铜表法》的十人委员会成员。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当时希腊正走向民主政治顶峰 | B.《十二铜表法》源于梭伦立法 |
| C.十人委员会是平民权益的代表 | D.罗马共和国模仿雅典民主政治 |
有学者认为“古代雅典政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主的基础之上。”下列雅典民主政治鼎盛时期的史实,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
| A.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
| B.有不少功勋卓著的公民经陶片放逐法被流放国外 |
| C.居民中奴隶数量多于自由民 |
| D.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以抽签方式产生 |
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
| 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 | 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 |
| 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 | 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 |
《琅玡台刻石》(下图)是最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之一。碑刻铭文有: “维二十八年(前219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器械一量,同书文字……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关于碑刻铭文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反映秦始皇对法家思想的推崇
②铭文反映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度量衡等信息
③铭文应是小篆,字体特点是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④该铭文的描述有一定夸大之嫌
| A.①③ | B.②③④ |
| C.①②③④ | D.①②④ |
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是指
| A.“独尊儒术”体现出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
|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
| C.儒家思想已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
| 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盘吸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