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试题。
图1 郑和下西洋(1405--1433)
图2
根据上述图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至少概括15世纪中西探险航行的两个共同点并分析其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的政治主张是共和主义,单以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就有责任从事革命。”“而且共和政治不仅因为他是政治的根本原则,适合于中国国民的需要,并且在进行革命上也是有力的。”
——宫崎滔天《三十三年之梦》
材料二农村包围城市表面看起来很怪异,实际上却有很多精妙之处,它在当时促使中国革命的成功,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材料三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不论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成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从事革命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思想成果。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包围城市”的实践成果。如何理解其“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富国强民”道路和“根本转型”的内涵。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者的共同目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於人君。……(鲁)曹邴氏……以铁冶起,富至巨万。……邹、鲁以其故多去文学而趋利者,以曹邴氏也。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先帝(汉武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故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以佐助边费。
——桓宽《盐铁论·本议》
材料三现在汉武帝再不让商人们擅自经营了,把其所有权收回,让政府派官吏去自己烧盐,自己冶铁,其利息收入则全部归给政府,于是盐铁就变成国营与官卖。这个制度,很像近代西方德国人所首先创始的所谓国家社会主义的政策。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四元帝即位,天下大水,关东郡十一尤甚。二年,齐地饥,谷石三百余,民多饿死,琅邪郡人相食。在位诸儒多言盐、铁官及北假田官、常平仓可罢,毋与民争利。上从其议,皆罢之。
——班固《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汉初年的盐铁政策及其主要影响。
(2)材料二中西汉政府的盐铁政策有了怎样的变化?指出其变化原因。
(3)概括材料三中汉武帝时期“国家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4)据材料四,指出汉元帝罢黜盐官的主要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调整经济政策的立足点是什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孙家鼐作为晚清的教育家,认为“务使学堂所成就者,皆明礼达用,以抑付我国家振兴人才之至意”。 这时的孙家鼐逐渐由教育富国的笼统口号转而为实施他的教育思想作准备。他在官书局上任后不久,即向光绪帝上《官书局奏定章程疏》七条:一设藏书院;二设刊书处;三设游艺院;四设学堂;五筹办经费;六分职掌;七刊印信,其中前四条为主要内容。
藏书院专为收藏我国的经史子集等书籍,以“备留心时事讲求学问者,入院借观,恢广学识”。刊书处则专门刊刻各国西学书籍,举凡律例、公法、商务、农务、制造、测算之学及武备工程诸书,“凡有益于国计民生与交涉事件者,皆译成中国文字,广为流布”。
设游艺院,通过广购化学、电学、光学诸新机、矿质、动物、植物各异产,分别部居,逐门陈列,以便“学者心摩手试,考验研求,了然于目,晓然于心”。这样“将来如制造船只枪炮等事,可以别材质之良窳,物价之低昂,用法之利钝,不致受人蒙蔽”。即设学堂一所,聘请精通中西学的人为教习,以培养入馆肄习者。 ——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 戊戌变法档案史料[M]. 北京:中华书局,1959
材料二:孙家鼐作为晚清的教育家,他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他创办京师大学堂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套完备的办学主张和办学理论。在他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及隶属于京师大学堂的医学堂和武备学堂,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和作用。
——钱耕森、孙家鼐与京师大学堂《安徽大学学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家鼐在奏章中体现了什么样教学原则和办学思想。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家鼐“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因。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在1939 年3 月15 日那个时候,世界上最感觉不到有什么迫在眉睫的威胁的地区是西半球,而西半球最高枕无忧的国家之一便是美国……持有此类见解的美国人坚称参加一战的主要原因是:威尔逊总统的误入歧途的理想主义:欧洲(指协约国,主要指英国)的外交手腕——美国人历来认为在斗智方面美国一向处于劣势,以及美国制造商和银行家的不爱国的自私自利,他们投机取巧地支援并资助协约国,通过院外活动,诱使政府参战,以确保他们的债务人赢得胜利,从而保全他们的私人财富。
美国卷入战争的历史,经过这么一番改编所得出的结论便是:美国人民是因受骗才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这本是一场可以避免的灾难,防止不再重演这一可悲的历史的措施是能够而且应当采取的。
——(英)阿诺德•托因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1939年3月的世界》
材料二:1939年当欧洲战事正式爆发时,罗斯福通过广播向全体美国人民宣布了政府官方的中立立场。……在经过激烈的辩论后,国会终于同意修改早期的中立法案。在1939年11月4日通过的修订案中,再次允许美国制造商向交战国出售武器,但必须是在“现购自运”的条件下。1940年12月17日,罗斯福提出了一个新的计划,这个计划被称为“租借法案”。
租借法案在国会两院获得了通过,并于1941年3月11日经罗斯福总统签署成为了法律。租借法案的援助金额超过2700万美元,包括枪炮、坦克、飞机、舰船、食品和其它必需品,到战争结束时共向38个国家提供了援助。
——(美)莫里斯•艾泽曼《美国人眼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1)材料中一所述美国卷入一战的原因有哪些?为什么会得出“美国人民是因受骗才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这一结论? (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突破“中立法”的?概括美国在卷入两次世界大战过程中的共同点。(8分)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我们并不是没有想到我们英国的弟兄。他们的立法机关想把无理的管辖权扩展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时常把这个企图通知他们。我们也曾把我们移民来这里和在这里定居的情况告诉他们。
我们曾恳求他们天生的正义感和雅量,念在同种同宗的分上,弃绝这些掠夺行为,因为这些掠夺行为难免会使我们之间的关系和来往中断。可他们对这种正义和同宗的呼声也同样充耳不闻。因此,我们不得不宣布脱离他们,以对待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态度对待他们:同我交战者,就是敌人;同我和好者,即为朋友。
材料二:……把自然的、不可剥夺的和神圣的人权阐明于庄严的宣言之中,以便本宣言可以经常呈现在社会各个成员之前,使他们不断地想到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以便立法权的决议和行政权的决定能随时和整个政治机构的目标两相比较,从而能更加受到他们的尊重;以便公民们今后以简单而无可争辩的原则为根据的那些要求能确保宪法与全体幸福之维护。 因此,国民议会在上帝面前并在他的庇护之下确认并宣布下述的人与公民的权利……。
(1)分别指出上述两则材料内容所反映的文件名称分别是什么 。
(2)分析比较,上述材料所涉及的两大社会政治事件在反抗的对象、斗争的性质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