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李斯,生于战国末年的楚国,年轻时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之后来到秦国,被秦王任命为客卿(在本国担任官员的他国人)。当时韩国人郑国以修筑渠道为名,来到秦国做间谍,不久被发现。许多大臣向秦王谏言要把秦国的客卿一概驱逐,李斯也在驱逐之列。于是李斯上书说:“陛下您排斥客卿而使他们为其他诸侯国建立功业,使天下有才之士不敢进入秦国,这是借武器给敌人。”于是,秦王废除了逐客令,并提拔李斯为廷尉。二十多年后,秦国统一天下,李斯被任命为丞相。秦朝初年有大臣建议恢复分封制,李斯坚决反对,他认为郡县更有利于君主控制和国家稳定。李斯还提出民间任意批评朝廷的法令制度,会导致君主权力威望下降,除了医药、占卜、种植等书,应该把《诗》、《书》及诸子百家著作清除干净,秦始皇采纳了他的建议。
——据《史记·李斯列传》
(1)根据材料,概括李斯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李斯对秦历史发展的影响。
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汉冶萍公司》
材料二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据车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
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机器之利"显而易见,为什么"名卿巨公"还"以为非者亦半"?
(2)材料二中大量带"洋"字的词语,后来在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其原因是什么?
民族轮船航运业的起步
材料一 1864年任江海关道的丁日昌密查:“内地商人买雇洋商火轮个夹板船只,写立笔据,多托洋行出面,赴领事衙门呈报更名入册,领取船牌行驶,从未赴地方官报明立案。上海为中华通商总汇之区,其中仍与洋商合伙贸易者十之七八,自置货物贸易者十之二三。合伙贸易之船,亦多托洋行代报。缘洋商之货,进出口须完税,并无捐项,华商之货,进出既应完税,又须报捐。华商避捐,因托洋行,洋商图利,愿为代报。船货之是洋是华,专凭商人自报,既属无从分别,又复难以查禁。”
——《海防档》甲,购买船炮(三)
材料二 1864年福建调查:“间有商人向外国人雇买洋船,仍须与外国人合伙。是不仅资其管驾之力,实须购买其修茸之料也。此等商船,闽省系用外国牌照旗号,并不报明地方官立案,亦不由地方官另给船照,并仍旧各国领事官管辖,其船只入港牌照,亦送领事官存查,迨出港再向领取。是不过商人图籍洋船之便利,而洋人之稽查防范,不使内地商人窃擅其技,已可概见。”
——《海防档》甲,购买船炮(三)
问题:
(1)从材料看,中国民族轮船航运业是以什么形式出现的?它为什么要以这种形式出现?
(2)从材料看,华商雇买洋船营业不去世官府备案。洋船在这时取得了哪些特权?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在东南沿海出现。其早期著名企业有哪些?它们的出现有何重大意义?19世纪末期,中国民族工业取得了初步发展,其历史原因是什么?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何重大影响?
到l986年,我国长期使用的数十种票证大多被取消。这反映我国当时()
A.已经建成市场经济体制 | B.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
C.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 D.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物资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还数十年前,人皆结发也,至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民风也,且垂辫既污衣,而篱发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废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天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二我们剪辫的最后目的,应该大家联合起来等到全体的中国人都可以剪辫子时才把辫剪掉。若是一个一个地把发辫剪下,是不相宜的。这种愚昧的风俗,是满洲人强迫我们做成的,必须等全体的中国人决心把它剪掉,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大多数,使全世界都知道才行。并且这种发辫不过是中国所受许多侮辱中一种,我们应该立刻地把许多侮辱去掉的。
——《孙中山年谱长册》(上册)
请回答:
(1)请概括材料一康有为主张“断发”的理由(不得摘抄原文)
(2)孙中山为什么主张“剪辫”?
(3)试分析康有为与孙中山主张的相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