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林二月兰
李木生
⑴兰花,多有贵族。二月兰,却是世界上两万多种兰花里的平民。平民,当然易被忽视,常遭践踏,只是愈抑愈扬,再大的强力也按捺不住,蓬勃的生命就在七八千年里生生不息着。
⑵如北大燕园中曾经伴着季羡林度过风雨的二月兰,南京理工大学冷杉园里常与市民耳鬓厮磨的二月兰,都是那样的气象独具,名传于世。可是,最能动我心魄又让我惊诧不已继而深爱不止的,还是中国曲阜孔林的二月兰。
⑶清明前后,当你在夹道而列的千年桧柏里,走过一千多米长的林前神道,再穿过高大的红墙与森严的古侧柏相夹的长长的甬道,当你终于停在孔林门下,仰面注视着林门上古韵滞重的 “至圣林”三个篆体大字,正让胸间充溢着肃穆与沧桑之感的时候——你怎么也不会想到,迈过这个短促而又高大的门洞,竟是一个如初生婴儿般清新娇嫩、又如新娘样羞怯热烈的紫蓝色的世界!二百多万平方米的二月兰,正怒放着扑怀而来,让你一下子投入在梦幻般的世界里,庄严的孔林陡然亲切生动。
⑷人们也许会先入为主地直奔孔林的孔子墓园,而对这花的海洋视若无睹。但是二月兰自在地开放着,不求闻达,不谋地位,无欲则静地在天地之间释放着也享受着自己生命的美丽与快乐。
⑸紫里泛着蔚蓝,蓝里透出着雪白,白里又浸染着淡红,全沐在春日嫩黄的阳光里,人就仿佛远离了尘世,神游于这彩色雾岚般的梦幻之中。这时,隐约着却是早已沁入在空气里与心脾间的爽冽和畅的清香,让人忍不住一次次深长地呼吸吐纳。这可是天上地下难以寻找的气息啊,草香,泥土香,树木香,去秋落入在草丛中的黄叶的香,全被二月兰的清雅之气酿成了一种非凡而又家常的圣洁之香。就连鸟的啼叫与太阳金色的光羽,都熏染着二月兰的味道。
⑹二月兰每一株单一的茎上,都诞生着长幼有序的十七八个花的兄弟姊妹——最幼的米粒大小地绿着,有白苍的绒毛隐约在初绿间;稍大一点的花蕾,刚咧开星点的唇,闪烁着粉白的笑意;将开未开的,则将四片花瓣两两相叠卷成马蹄型的筒状,露着几分调皮与待放的急切。一旦开放,就如纵情展翅,那恣意伸展的四片花瓣,会让人以为是翩然的双蝶在飞,六枚微颤的金蕊则俨然是蝴蝶的须了。时有真蝶飞临,又恍若兰的开放,竟惹得蜜蜂绕追,缠绵不去。
⑺次第的开放,犹如前赴后继,也就能在一两个月里,不管晨昏,只见精神抖擞的二月兰,而不见它们的萎顿。
⑻其实,二月兰也是脆弱的、容易受到伤害。为了春日的绽放,其茎的底端几乎耗干了水分,而接近花序的上部,则又嫩又脆,饱满着血液般的汁水,一碰就断的。只是看似柔弱的,比石头更有着坚忍与柔韧的力量。
⑼二月兰没有柏树的四季常青,却能让一个一个活泼崭新的生命组成谁也无法扑灭的浩大的阵势。而林墙再高大威武,也无法挡住全部的阳光,跳出墙之阴影的二月兰当然尽着性子开放,就是处在墙的阴影之下从而晚开的二月兰,也是毫不退让,一直逼到墙的根部,不顾一切地生叶萌蕾。那种支支棱棱不怯不退的气度,那种迟早也要绽放的倔强,倒直白地捅开了墙之虚弱的老底。
⑽今年大旱,又冷的时间久长,连松柏都现着些锈色。只有一株一株的二月兰,努力地生与长,在这死别之地生聚成蓬勃的紫蓝色的海洋,就连从林中穿过却早已干死了的洙水,也澎湃起紫蓝色的潮汛。
⑾林的冬之静雪、秋之红叶、夏之浓绿当然各有着非常的美妙,但是惟有这春天里的二月兰,已然成为一种“现象”,既能与乡亲百姓亲密无间,又可以感动润泽八方学人的心灵。改用唐人一句话,正可谓“生不用有名与钱,但愿一识二月兰”。(节选自2013年《散文百家》,有删改)简要分析文章第⑵段的作用。
阅读第⑶至⑺段,简要概括孔林二月兰的特点。
本文语言生动,按照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①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稍大一点的花蕾,刚咧开星点的唇,闪烁着粉白的笑意;将开未开的,则将四片花瓣两两相叠卷成马蹄型的筒状,露着几分调皮与待放的急切。
②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跳出墙之阴影的二月兰当然尽着性子开放,就是处在墙的阴影之下从而晚开的二月兰,也是毫不退让,一直逼到墙的根部,不顾一切地生叶萌蕾。联系全文,作者为什么发出“生不用有名与钱,但愿一识二月兰”的感慨呢?
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⑴成功可能是你创造了新的财富或技术,可能是你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别人的信任,也可能是你找到了回归自我、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成功是多元化的,每个人都在追求属于自己的成功,但成功不是要和别人相比,而是要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从这个意义上说,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⑵怎样才能成为最好的你自己呢? 
 ⑶要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人生只有一次,只有一个人能告诉你人生的目标是什么,那个人就是你自己;只有一个地方能找到你的目标,那就是你心里。例如周恩来总理在青年时代就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人生目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的人生目标就是把自己的生命和全部精力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最终他们都成了最好的自己。每个人的人生目标都是独特的,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而努力。 
 ⑷要做感兴趣和有激情的事。。当你对某个领域感兴趣,对该领域有激情时,你就可能为它废寝忘食,发挥出所有的潜力。这时候,你已经不再是为了成功而工作,而是为了“享受”而工作了。毫无疑问,你将会得到成功。 
 ⑸2002年,比尔•盖茨在领导微软25年后,毅然把首席执行官的工作交给了鲍尔默,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投身于他最喜欢的工作——担任首席微软架构师,专注于软件技术的创新。此后,他对公司的技术方向做出了重大贡献。 
 ⑹反过来说,。
 ⑺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制定目标的目的是为了进步,我们要把抽象的大目标简化成实际的小目标。目标设定过高固然不切实际,但目标也不可定得太低,在了解自己能力的基础上对目标进行及时调整:如果超出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提高;如果未达到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调低。达成一个目标后,可以再制定更有挑战性的目标。 
 ⑻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说过:“你应该在乎的是,你要比现在的你强。”了解自己,努力不懈地追求进步,让自己的今天胜于昨天,这样才能获得成功,才能成为更好的你自己。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 
| B.本文在第⑵段提出“怎样才能成为最好的你自己”这一问题,接着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 
| C.第⑻段运用引证法证明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 | 
| D.本文除了运用引证法之外,还运用了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 
第⑵段虽然只有一个句子,却不可缺少,它起着的作用。
请根据语境,在第⑹段中的横线上写几句讲道理的话。
为第⑷段的空格处选择一个道理论据,下面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 B.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 C.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 D.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比尔•盖茨从他最喜欢做的事情中确立了目标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联系实际,谈谈你是怎样从感兴趣的事情中确立目标的。
听寂寞在唱歌:孤独的鲸
 ⑴在北太平洋,有这样一个声音独自存在了二十余个寒暑。声音的基本频率是50-52赫兹,类似男低音的最低声部,或略高于大号的最低音。以52赫兹为主的声音一直在重复:3-10秒的声音重复几次为一组,每一组又多次重复,构成歌声的系列。歌声从不会重叠,而且只有唯一来源。有时一天之中歌声的时间累积起来会超过22个小时。
 ⑵这样的歌声自1989年被发现起,每年都会被美国海军的声纳系统探测到。在追踪它12年之后,人们可以确切地知道声音的主人平均每天旅行47千米,却无法知道它旅行的目的:在北太平洋里,它的行踪或东西,或南北,或毫无头绪,但它从不留恋某处,从不长期驻足。没有人看见过歌声的主人,人们只能把它叫做“52赫兹”。科学家们认为它是一头鲸,因为这样低沉、重复的声音与人类了解的鲸歌的规律相同。
 ⑶“52赫兹”唱的是什么歌呢?全世界不同海域的蓝鲸,都有属于自己群体的独特歌声,人们可以根据这些独特的歌声来辨别不同的鲸群。它也许有着复杂的社交作用,是基本的通讯手段。比如在蓝鲸中,“快游”大概是几声短啸加上一声长吟的重复,而“去吃东西”则是不同的唱法。要想融入鲸群,唱歌不走调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可是,20年来,“52赫兹”的歌声竟完全不在调上:它不属于人类已经记录过的任何一群鲸。“52赫兹”是孤独的,没有来自一个同伴的回应。“52赫兹”这些年来到底是经日不休地诉说着孤独的悲哀,还是一路高歌为自己鼓劲助威,谁也不知道。从发现“52赫兹”至今,20多年过去,“52赫兹”也老了,它的频率渐渐降低,现在只有50赫兹左右。它到底是谁?谁也不知道。我们唯一能确定的就是这个声音会在将来某一天彻底消失,那时如果我们还没有找到答案,就再没可能知道答案了。
 ⑷鲸歌逐渐低沉,还发生在很多其它的鲸群里。对全球7个海域的蓝鲸的10种歌声长达50年的记录显示,所有海域的蓝鲸歌声的频率都在降低。没有人知道蓝鲸们降低歌声频率的确切原因,也许是全球变暖的影响——由于中上层海水水温升高,水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提高了0.3米/秒。另外,由于一些海域的噪声污染,蓝鲸不得不提高歌声的音量,才能达到原有通讯效果。所幸,我们暂时不用担心这些沉重的鲸歌,会在某天像“52赫兹”的声音那样消失。捕鲸已经在大多数地方被禁止,这些巨大的生物被保护了起来。
 ⑸如果我们善待这颗星球,蓝色的海洋里,就会一直有鲸歌相伴,就总会有人被它们吸引,希望去听懂它们。但愿某一天我们真能听懂鲸歌,不被自身物种的言语局限,我们在这颗星球上,才不孤独。“52赫兹”是孤独的吗?为什么?
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⑶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52赫兹”每天唱歌的时间累积起来会超过22个小时。 | 
| B.全世界不同海域的蓝鲸,都有属于自己群体的独特歌声。它肯定有着复杂的社交作用,是基本的通讯手段。 | 
| C.“52赫兹”很容易被声纳系统长期追踪,相比之下,其他的鲸群通常作为一个群体来进行追踪。 | 
| D.对全球7个海域的蓝鲸的10种歌声长达50年的记录显示,所有海域的蓝鲸歌声都在慢慢消失。 | 
请根据文意并结合下列链接材料,说说你由“52赫兹”及相关信息而生发的认识和感悟。
 材料一:由于航运业产生的大量海洋噪声,且人类大量地向海洋中倾倒垃圾,大约有10万种化学药品也通过污水的排放和空气到达海洋里,难以分解的有机氯化物增加了海洋有机物含量,海洋污染越来越严重,并且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材料二:日本有400余年商业捕鲸的历史,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捕鲸、食鲸国。对鲸鱼的屠杀,从每年的9月份一直持续到次年3月。由于人类的捕杀,目前全世界13种鲸鱼中已有至少5种濒临灭绝。
对面的灯光
 ⑴那年,他正初三,复习进入中考前的白炽化阶段,不知道怎么回事,应考的激情却荡然无存。
 ⑵难道真的是班上唯一的竞争对手刚转学回老家的缘故吗?
 ⑶父亲看到他这个样子,忧心忡忡。一向奋发苦读的儿子难道真的无法度过中考这一劫?父亲知道,他这个人一旦缺少学习的竞争对手,学习是没有激情的,就像没有和风吹过的湖面,泛不起任何涟漪。 
 ⑷在他还很幼稚的心目中,战胜对手的欲望才是他挑灯苦读的唯一理由。
 ⑸那天,父亲兴致勃勃地对他说,他们对面那栋废旧的大楼刚住进来了一个女孩,听说也是今年参加中考,她以前在外地借读,现在回来了准备参加中考了。父亲还说,她现在在市区另外那所中学就读,听说她以前学习也在班里是数一数二的,今年的中考目标和你一样,是一中。
 ⑹听父亲这样一说,他疲软的心绪犹如寒冬过后的劲草,东风一吹就恢复了生机与活力。
 ⑺不过,一脸憔悴的父亲也忧伤的告诉他:“孩子,真对不起,临近你中考了,单位却安排我上夜班。”
 ⑻以前,每天晚上学习累了的时候,他总习惯抬头凝视窗外,可窗外迎接他的只是一片漆黑,他的思绪也如夕阳下的归鸟,倦怠扑面而来。现在的每天晚上,对面的灯光透过窗帘,笔直地朝他射来,是一种柔和的灯光,更是一种无声的挑战。不管有多疲倦,只要对面的灯光不息,他都会重新坐下来,继续拿起书本。
 ⑼每天默默地注视着对面的灯光,他不停的猜想她的模样……但对面的窗户始终是紧闭,回答他的依然是直射过来的灯光,厚重的窗帘斩断了他一切窥视的欲望。
 ⑽或许是上夜班的缘故吧。每天父亲回来后总是哈欠连连,但在布满血丝的双眼深处,总透出一种难以抑制的亢奋。父亲也似乎比他更关切她,时不时给他谈起对面她读书的情况。父亲说她很刻苦,每天晚上要到深夜12点才休息,每天早上5点半就会起来看书。当然这个他比父亲更清楚,对面的灯光的确都是每天12点准时熄灭,清晨5点半准时亮起来,天天都是如此,周末也不例外。
 ⑾夏天是短暂的,炎热也总会过去,在炎热的夏季里,他终于趟过了中考这条人生的大河。可他对她的关切却有如酷夏的热情,他毅然决定在考完之后,一定要见见这个对手的庐山真面目。
 ⑿他选择了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爬上这栋期待已久的大楼。他站在房间门口,霎时,一个熟悉的,伴随过他15年的酣睡声,从门缝窗缝里传来。不知什么时候,他发现自己的眼里下起了夏季才有的滂沱大雨。 本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分析第⑵段在文中的作用。
结合上下文,赏析下列语句。(任选一句)
 ①他疲软的心绪犹如寒冬过后的劲草,东风一吹就恢复了生机与活力。
 ②每天父亲回来后总是哈欠连连,但在布满血丝的双眼深处,总透出一种难以抑制的亢奋。文章的结尾出人意料,但是在前文中又有伏笔暗示,请找出前文中相关暗示的语句。
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评价。
3D打印机
 3D打印技术,在专业领域,它又有另一个名称“快速成型技术”。它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基于材料堆积法的一种高新制造技术。
 过去的两年间,关于3D打印机,许多“魔幻现实主义①”般的新闻突现在人们眼前。2011年3月,英国一名科学家设计出一款自行车,并用打印机一次成型地打印出车轮、轴承和车轴,更重要的是它可以骑,而且坚固程度与钢铝材料不相上下;几乎与此同时,美国康奈尔大学一位教授带领他的学生,在实验室里用一台打印机,打印出一块有草莓酱的巧克力蛋糕;2011年9月,世界首辆3D打印机制造的汽车现身加拿大温尼伯市……
 3D打印机的工作原理,就是根据要打印的物体形状,通过一层层地材料堆积,打印出目标物体。比如塑料材质,就是将塑料加热后,形成塑料丝,然后将塑料丝一层一层地堆起来,就形成了三维物品。它不是像传统制作工艺“车、洗、磨”那样把原料削去,减掉你不需要的部分,而是增加你需要的部分。目前3D打印机可打印的材料主要有石膏、尼龙、塑料、树脂、金属、陶瓷等,这些原材料都是专门针对3D打印而研发的新材料,其形态一般有粉末状、丝状、液体状等。
 3D打印机最主要的应用就是快速把产品推向市场。传统制作方式下,拿到设计后,要先建模具,再做实体,周期都是以天计算,而且还不包括模具建错了或者不适合客户要求等状况。而3D打印,不管模型多复杂,它所花的时间,是以小时计算的,比传统的方式还是快得多。设计的产品打印出来后,还能快速验证外观、功能,这样就能缩短产品研发周期。
 3D打印机还可以实现传统工艺实现不了的一些结构零件。只要三维设计软件能设计出来的,打印机都可以打印出来,根本不需要进行常规制造工艺的考虑。比如传统工艺中的实心部分无法做成空心,但是3D打印机就可以通过设置,将里面做成空心,直接打印出来,还能节省很多材料。
 3D打印机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目前的3D打印机,精度直接达到模具成型出来的那种程度,打印机的价格就都非常昂贵。民用级的价格低,但是精度不够。另外,不同的材质需要不同的3D打印机,也就是说,暂时没有一种打印机能通吃所有材料。《经济学人》的文章指出,3D打印机有可能涉及到知识产权。如同音乐作品一样,数字文件更容易复制和扩散,如果新产品的设计构想一旦流入互联网,那么,被盗版的几率将大增。
 但是,这些都没有阻止人们对于3D打印技术的憧憬和向往,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的出现,3D打印也将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所有个性定制需求,而在工业领域则更好地实现设计到产品的直接制造。文章围绕“3D打印机”这一话题,具体说明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请简要回答。
在快速把产品推向市场方面,3D打印机和传统制作工艺相比,有什么优势?
指出下列说法的错误,并简述理由。
 (1)第2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3D打印机的无所不能。
 (2)第3段中划线句子将3D打印机和传统制作工艺作比较,是为了说明3D打印机材料的特殊性。根据文章有关“3D打印机”的相关知识,你觉得未来要使3D打印机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应该在哪几个方面有所改进?
寂静除夕夜
 (1)每当的鞭炮声四起,绚丽夺目的焰火映亮夜空……我就会地想起20年前的那个除夕夜。
 (2)那是“文革”时期,父亲一夜之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
 (3)消息传来,母亲当即昏厥,待醒来已神志不清,语无伦次。这的打击让母亲不知所措,她疯了。
 (4)和美之家一下子抽去了两根顶梁柱,剩下的,除了一个年过半百的姥姥,就是我们几个未成年的孩子了。
 (5)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品学兼优的姐姐含泪放弃了学业——很快在小学当上了民办教师,一天可挣得5分工。尽管如此,家里依然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更痛苦的是,精神失常的母亲还时不时对这个破败之家来个毁灭性的摧残。她有个怪癖,平日安安静静不言不语,但只要一看见人流泪或听到鞭炮声(后来由她误会成枪声),便歇斯底里地大哭大闹,摔碗,直至声嘶力竭动弹不得。
 (6)因此,姥姥常常嘱咐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在母亲面前流泪。
 (7)春节临近了,按乡村规矩腊月二十三为小年,早放鞭炮敬拜祖先,而除夕夜吃年夜饭放鞭炮则是永年好运的预兆。早已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的姥姥心力交瘁,万般无奈中将我们姐弟叫到跟前,吩咐道:你们出去给家家户户磕磕头、说说好话看能不能过小年不放鞭炮,三十再放,省得你母亲接二连三的发作,我实在是怕了。
 (8)于是,姐姐带着我们出发了。
 (9)我们居住的院子前后约有九排七八十户人家。我们从头一排开始,每到一户姐弟四人便一字儿排开,齐齐下跪,告诉她们母亲的病情,乞求他们少放一次鞭炮。就这样我们不过走了十多户人家人们便一传十,十传百,再后来家家户户都陆续出来人了。围拢来的乡亲说什么也不让我们下跪,一位年长的大妈抱起我,含泪道:
 (10)“苦命的孩子,我们都晓得,不用磕头了,我们不放鞭炮,一个也不放。”
 (11)我牢记着姥姥的叮嘱,拼命忍住泪水,然而,我却分明看见,围拢来的乡亲们全都流下泪来……
 (12)小年就这样平静地过去了。
 (13)三十那天,吃过晚饭后,姥姥便领着我们着手准备即将面临的灾难。先是将乡亲们偷偷援助的家什—一转移到母亲够不着的地方,然后让年幼的我上床休息,他们四人则和衣而坐,围着小火炉静静地等候鞭炮声给这个家带来的灾难。
 (14)那一夜好长好长,躺在被里的我怎么也睡不着。只听姥姥轻声吩咐8岁的二姐守前门, 11岁的哥哥守后门,她和姐姐则设法招架母亲,二姐和哥哥的任务是坚决别让母亲跑出屋。
 (15)时间一分一秒地慢慢过去,我终于熬不住睡着了。
 (16)也不知过了多久,公鸡的啼鸣声将我唤醒。那一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始终未曾响起,整个村庄熟睡一般鸦雀无声。好心的人们为了不让我们这个风雨飘摇之家雪上加霜,摒弃了几千年来流传的习俗,竟然连除夕也没放鞭炮。
 (17)以后的日子好过得多,被判刑15年的父亲只关了一年便得以释放。父亲出狱前母亲奇迹般康复了。再后来政府又补发了父亲的工资,并将我们全家迁居城镇,就此我们告别了那一方乡土,告别了那些善良的人们。
 (18)20年过去了,岁月的流水冲淡了许多记忆,但是,那个寂静的除夕夜却令我永生难忘,乡亲们善良的义举时时感染着我。熟识的人都说我特富同情心,因为我被乡亲们关爱过。我深深懂得,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也会给别人带来终生的慰藉,一如我,一如我们全家。
 (19)我再次遥望远方,默默祈祷:愿你们永远平安。对本文记叙要素和记叙顺序表述有误的是。
| A.文章所叙主要事件发生在20年前的那个寂静除夕夜,地点是在我们家当时居住的那个村庄。 | 
| B.本文叙写的人物是“我”的一家及众乡亲。 | 
| C.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文革给我们一家带来的灾难。 | 
| D.全文记叙的顺序是倒叙。 | 
下面对文意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7)段中姥姥吩咐我们的话,意思是求求乡亲们除夕之夜别放鞭炮,以免触发了母亲的伤痛。 | 
| B.(11)段中“围拢来的乡亲们全都流下泪来……”这句话表现乡亲们对我们一家的遭遇深表同情。 | 
| C.(13)段写我们一家人“静静地等候鞭炮声给这个家带来的灾难”。这个灾难是指母亲疯病发作,给自己给家庭以毁灭性的摧残。 | 
| D.(16)段写“好心的人们……摒弃了几千年来流传的习俗,竟然连除夕夜也没放鞭炮”。这一义举表现了乡亲们善良、无私的美德。 | 
结合文章内容填空。
 ① “寂静除夕夜”那件往事对我的影响是
 ② 文章最后两段的祝愿,表达了“我”对乡亲们_和__读过这篇文章使你想起了什么?谈谈你对文章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