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蝇体内三对等位基因的分布如图1所示,都位于常染色体上,其分裂过程中遗传物质的变化如图2所示,则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A、a与B、b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的原因是它们不能发生基因重组
B.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和末期可用图2中的EF段来表示
C.该细胞的联会时期对应图2中的AB段
D.该果蝇细胞分裂中复制形成的两个A基因发生分离的时期为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下图是从甘薯叶片取材制备人工种子,繁殖种苗的实验过程:
(1)上述过程中去分化发生在步(用字母表示),再分化发生在步(用字母表示),植物细胞脱分化和再分化不能缺少的调节物质是和。
从叶组织块到种苗形成的过程,说明甘薯叶片细胞具有。
(2)愈伤组织的培养是很重要的一步。一般从接种到出现愈伤组织需要经过14天时间,到时可看到外植体上逐渐长出色或色的状愈伤组织。培养时恒温箱要关闭,因为在条件下愈伤组织长得更快。两周以后,由于培养基营养已几乎耗尽,必须进行继续培养。
(3)植物的胚状体是繁殖的产物。培育胚状体利用了这项生物技术,其新个体的基因型和相同。
(4)包埋胚状体的胶质可看作种子的哪部分?,如果由人工种子萌发出的植株要保持可育性,该人工种子必须是由细胞发育来的。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称为总初级生产量。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一部分被自身呼吸作用所消耗,剩下的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这部分能量称为净初级生产量。下表列出四个生态系统中总初级生产量与总人射日光量、生产者呼吸消耗量与总初级生产量的比值。
玉米地 |
弃牧草地 |
Meadota湖 |
Ceder Bog湖 |
|||
总初级生产量/总入射日光量 |
1.7% |
2.8% |
0.5% |
0.12% |
||
生产者呼吸消耗量/总初级生产量 |
23.5% |
15.2% |
22.1% |
21.5% |
(1)四个生态系统中,光能利用率最高的是 。
总初级生产量转化为净初级生产量比例最高的生
态系统是 。
四个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最低的是 。
(2)图l对应Meadota湖的生态系统,请据图回答。
①该图可表示生态系统中 元素的循环,其中
甲代表的生物所处的营养级是 ,B代表的
生理过程是 。
②若该湖中养殖的经济鱼类的食物有l/3来自植物,
|
l/3来自草食鱼类,1/3来自以草食鱼类为食的小
型肉食鱼类,一条长到6Kg的鱼至少需消免疫调节是机体维护内环境稳态的重要途径之一。下图表示人体特异性免疫过程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
I、人们对光和作用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程,请阅读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历程,回答相关问题。
(1)2400多年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植物体是由“土壤汁”构成的。此后,没有人对他的观点提出质疑。1642年,比利时的赫尔蒙特才首次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他将柳树和干土分别称重→栽种在密封桶内,只浇水→五年后→柳树增重74.47kg,而土壤只损失0.06kg.赫尔蒙特由此实验得出建造植物体的原料是水,但赫尔蒙特得出这样的结论忽视了对实验的影响。
(2)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1771年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里进行了这样的探究:他将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只小鼠分别放在密闭的钟罩里,不久蜡烛熄灭了,小鼠也很快死亡了;他又将绿色植物、点燃的蜡烛与小鼠一起放置在密闭的钟罩中——蜡烛不容易熄灭,小鼠也不容易窒息死亡。普里斯特里实验结论是绿色植物能够。
(3)1779年英格豪斯将普里斯特里实验在光下与无光下对照,证明植物更新空气离开光照。1864年萨克斯进行了如下研究“紫苏——暗处理——部分叶片遮光——光照一段时间——脱色后加碘液——观察实验现象”。结果证明绿叶在光下制造了淀粉。萨克斯实验中对紫苏暗处理,是为了耗尽植物体内原有的;若不进行暗处理,实验时用碘液处理后遮光和不遮光部分均会。
(4)1880年恩格尔曼水绵细胞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至此人们才认识了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但光合作用中产生的O:中的氧原子究竟来是来自于参加光合作用的CO2还是H2O仍无法确定。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进行实验:用18O标记水和二氧化碳,向绿色植物提供H218O和CO2,放在光下让其进行光合作用,检测产生的氧气均为18O。
从这组实验能否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O2中的氧全部来自于参加光合作用的 H2O?——;如果不能应该如何改进?。
Ⅱ、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应用,下图是北方地区A、B两种植物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改变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在较长时间连续阴雨的环境中,生长受到
显著影响的植物是。
(2)图中的“a”点表示植物的速率。
如果以缺镁的全营养液培养A植物幼苗,
则b点的移动方向是向。
(3)c点与b点相比较,c点时叶肉细胞中C3的
含量(填“高”“低”或“基本一致”)
孟德尔通过假说一演绎法发现了遗传学的基本定律。该方法的基本程序为:提出问题,做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科学方法。家鸡雌雄个体幼年时期外观上几乎完全一样,但芦花鸡羽毛在雏鸡阶段的绒羽为黑色且头顶上有黄色班点,成年后变为黑白相间的横纹。已知雌、雄家鸡的性染色体组成分别为ZW、ZZ,一个自然繁殖的非芦花鸡种群中,偶然出现了一只芦花雌鸡。请回答下列问题:
(1)非芦花鸡的芦花性状是如何产生和遗传的呢?有一种假说认为这是亲代生殖细胞中Z 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显性突变,请尝试再写出一种假说:。
(2)已知这只芦花雌鸡与非芦花雄鸡杂交,Fl的雄鸡都是芦花性状,雌鸡都是非芦花性状,Fl代雌雄个体随机交配,F2中雌雄性个体均有l/2表现为芦花和非芦花。根据上述情况,请你提出一个合理的假说:,再设计一个最简单的实验进行演绎推理验证假说。你的实验设计思路是,请绘出验证实验的遗传图解并用文字说明假说的正确与否。(芦花和非芦花性状分别用基因B、b表示)
(3)在养鸡场的生产实践中,人们想在早期依据雏鸡的羽毛特征把雌鸡和雄鸡区分开,多养母鸡、多得蛋鸡,选择怎样的个体杂交可达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