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土壤中的微生物对尿素是否有分解作用,设计了以下实验,并成功筛选到能高效降解尿素的细菌(目的菌)。培养基成分如下表所示,实验步骤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问题:
KH2PO4 |
1.4 g |
Na2HPO4 |
2.1 g |
MgSO4·7H2O |
0.2 g |
葡萄糖 |
1 g |
尿素 |
10 g |
琼脂 |
15 g |
将上述物质溶解后,用蒸馏水定容到1 000 mL |
(1)简述土壤中可分解尿素的细菌的鉴定方法及原理: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________指示剂,细菌合成的________将尿素分解为________,pH升高,使指示剂变为红色。
(2)培养基中加入尿素的目的是筛选目的菌, 这种培养基属于________培养基。
(3)“目的菌”生长所需的氮源和碳源分别来自培养基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实验中需要振荡培养,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下图是利用________法进行微生物接种,把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通常还可以________方法分离到一个细胞繁殖形成的菌落
(5)关于上图的操作方法和结果,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
A.操作时要将接种环放在火焰上灼烧灭菌
B.划线操作须在火焰旁进行
C.多次划线后培养才可以分离到一个细胞繁殖形成的菌落
D.在1、2、3、4、5区域中划线前后都要对接种环灭菌
某种XY型性别决定的二倍体植物。已知宽叶(A)对窄叶(a)完全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完全显性,红茎(D)对白茎(b)完全显性。育种工作者应用X射线对一批窄叶不抗病植株的种子进行处理,对长成的植株进行选育,成功获得宽叶抗病的优良个体。
(1)基因A与基因D的本质区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育种过程所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该过程中要进行“选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宽叶雌株与窄叶雄株进行杂交,得到的子代如下表:
表现型 |
宽叶雌株 |
宽叶雄株 |
窄叶雌株 |
窄叶雄株 |
个体数 |
102 |
94 |
97 |
108 |
上述亲本中,宽叶植株为________(填“纯合子”或“杂合子”)。依据上述实验结果,有人认为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你认为基因A、a可以位于X染色体上吗?请用遗传图解说明。
图3-8-5
(4)已知基因D、d所在染色体会发生部分缺失(如图3-8-5所示),缺失区段不包括D或d基因,也不影响减数分裂过程,但可导致含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若D-和d-表示该基因所在染色体发生部分缺失。现以基因型为Dd-个体作母本,D-d个体作父本,则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回答下列与基因突变有关的问题:
(1)基因突变在没有外来因素影响时,也可在细胞分裂的间期由于______________发生错误而自发产生。
(2)基因突变不一定导致性状发生改变,原因之一是密码具有________现象。
(3)若基因突变导致蛋白质分子结构改变,但氨基酸数目不变,则引起该突变的原因最可能是DNA分子中发生了__________________。
(4)为探究突变基因结构发生改变的原因,某科研小组利用DNA分子杂交技术(如图3-8-4所示)进行了以下实验:
图3-8-4
步骤:①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原基因,突变后的基因不做标记;②加热上述两种基因的DNA片段使之成为单链,然后进行DNA分子杂交;③制片、染色,用电镜观察由一条标记链和一条未标记链组成的杂交DNA分子。
请预测结果及结论:
预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豌豆素是野生型豌豆天然产生的一种抵抗真菌侵染的化学物质。研究表明,决定产生豌豆素的基因A对a为显性,但另一对等位基因B、b中,显性基因B存在时,会抑制豌豆素的产生。用两个无法产生豌豆素的纯种(突变品系1和突变品系2)及纯种野生型豌豆进行杂交实验,F1自交得F2,结果如下:
组别 |
亲本 |
F1表现 |
F2表现 |
Ⅰ |
突变品系1× 野生型 |
有豌豆素 |
3/4有豌豆素, 1/4无豌豆素 |
Ⅱ |
突变品系2× 野生型 |
无豌豆素 |
1/4有豌豆素, 3/4无豌豆素 |
Ⅲ |
突变品系1× 突变品系2 |
无豌豆素 |
3/16有豌豆素, 13/16无豌豆素 |
根据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以上信息,可判断上述杂交亲本中,突变品系1的基因型为________。
(2)为鉴别第Ⅱ组F2中无豌豆素的基因型,取该豌豆自交,若后代全为无豌豆素的植株,则其基因型为________。
(3)第Ⅲ组的F2中,无豌豆素豌豆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若从第Ⅰ、Ⅲ组的F2中各取一粒均能产生豌豆素的豌豆,二者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________。
(4)进一步研究得知,基因A是通过控制酶A的合成来催化一种前体物转化为豌豆素的,而基因B、b本身并不直接表达性状,但基因B能抑制基因A的表达。请在图中方框内填上适当文字,解释上述遗传现象。
图3-7-5
甲、乙为一对夫妇体细胞基因型与相关染色体组成示意图,X、Y表示性染色体。图中所示基因分别控制原发性高血压、血管紧张素原、先天性夜盲症的遗传。原发性高血压为多基因遗传病,与其相关的两对主要基因位于图中两对常染色体上;先天性夜盲症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
(1)经统计,人类先天性夜盲症的患病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若该对夫妇生育有一患先天性夜盲症的孩子,则孩子的基因型是________(不考虑其他性状的基因表达)。
甲乙丙
图3-7-3
(2)对该夫妇的一个孩子进行基因检测,发现原发性高血压基因为显性纯合;血清检测,发现血管紧张素表达阳性(血管紧张素原可转化为血管紧张素)。这对夫妇再生育一个不表达血管紧张素孩子的概率是________。
(3)丙为________(生殖细胞名称),其中的a、E基因发生了________。
(4)下列遗传图中,与先天性夜盲症遗传方式一定不同的是________。
图3-7-4
果蝇的红眼(A)对白眼(a)是显性,长翅(B)对残翅(b)是显性。科学家现用红眼长翅雌果蝇和红眼长翅雄果蝇杂交,子代的雄果蝇中,红眼长翅∶红眼残翅∶白眼长翅∶白眼残翅=3∶1∶3∶1;雌果蝇中,红眼长翅∶红眼残翅=3∶1。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
(2)雄性亲本的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精细胞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
(3)若对雌性亲本测交,所得子代雌雄的比例为________,子代雌性个体中与母本基因型相同的个体占________。
(4)果蝇的雌雄性别可以通过一定的外观特征来区分,科学家在研究时发现一对正常的直毛果蝇交配,子代中出现了一只分叉毛雄蝇。假设控制分叉毛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并且在该分叉毛雄蝇形成之前还没有控制分叉毛的基因存在于该果蝇种群的基因库中。利用该分叉毛雄蝇来推测出现分叉毛性状可能的原因。
提出假设: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将该分叉毛雄蝇与亲代直毛果蝇回交,观察其子代毛型的表现型。
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相应的结论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