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读图和有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长江流域明显的水土流失现象,始于南宋……史载“沅湘间多山,农家唯种栗,且多在岗阜,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林,纵火焚之”……明清两代,人口压力不断增大,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更为加剧……从雍正末至乾隆初开始,人们对两湖地区的开发转向原始林木茂密的湘鄂西山区。
材料二:乾隆末年,王昶在总结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湖北万城堤溃的原因时指出:“四川、陕西、湖北山木丛林处,今皆砍伐为种苞谷,地遇雨,浮沙随水下江,故江淤日积,水势年增。”清人赵仁基也认为:“水溢由于沙积,沙积出于山垦……江底日高,而容水之地浅矣。”
材料三:“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进我国。由于玉米、甘薯对土质、水分的要求不高,在丘陵、山区广泛种植。”
材料四:面积为31.6万平方千米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2000年在青海省建立,49%的黄河水、25%的长江水,15%的澜沧江水都来自这一地区。它是我国最大的省级自然保护区,更是三江流域的生态敏感地区。
(1)下列曲线中,与洞庭湖的面积变化最相符合的是(      )

(2)1950—1958年间,洞庭湖面积迅速缩小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淤积        B、需要增产粮食而围湖造田
C、水量减少导致水位下降        D、湖泊沼泽化速度加快
(3)下列属于湿地的是(  )
①湘江 ②三峡水库 ③渤海滩涂 ④青海湖 ⑤江南水稻田 ⑥东海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⑥
C、①②③⑤⑥    D、②③④⑤⑥
(4)湿地的功能有(  )
A、扩大耕地的后备资源                B、当地径流的调节系统
C、难以利用的淡水资源                D、扩建城区的理想用地
(5)以现代地理学的原理来分析材料中清人赵仁基的观点。
(6)从国家生态安全的角度来分析“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立的意义。

科目 地理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1为某城市郊区农业区位图,计划布局以下农业区:
①粮食产区 ②花卉蔬菜园艺区 ③乳肉家禽畜牧业区 ④果树林区
合理的布局是(填代号)
A为________,B为________,C为________,D为________。
布局②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城市发展到图2时,根据图示信息分析城市的发展对农业生产的压力及对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干年后图1所示城市发展到图2所示规模,它反映了城市化过程中的哪两个基本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本九州岛一个7英亩的水稻农场建立了下图所示的发展模式。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这种农业地域类型属于___________农业,我国______________地区适合建立这种模式。
(2)简要分析该农场发展这种农业模式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3)简述这种农业模式的特点。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说出圣诞节期间A地气候特点,并简述其成因。
(2)图中A-B-C -线自然带依次分布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分析B地所在气候带分布狭长的主要原因。

针对我国中部地区现状,国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2010)中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山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是我国中部崛起战略中的重要省区。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5)题。(共13分)
资料一:见图1资料二:见图2资料三:见图3

(1)有人提出“中部塌陷”的说法。根据图15,可以体现这种说法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导致中部六省经济发展较慢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填正确项字母)。
A. 自然资源相对贫乏   B. 与东部地区比,城市裙带动能力弱
C. 劳动力丰富   D. 交通条件不如东、西部地区 
E. “中部崛起”战略尚未实施
(3)下列条件各省工业方面的描述正确的是_______。
A. 山西是我国的煤炭能源基地  
B. 位于湖北的三峡水电站是我国最大的水电站
C. 河南、安徽是我国重要的航空航天基地 
D. 湖南、江西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4)从自然条件角度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和不利因素。

结合下列材料及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深圳经济特区,它毗邻香港,交通便利,气候温和,风景优美,在利用外资发展经济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深圳的低成本,尤其是极低的劳动力成本,吸引了香港转移的“三来一补”企业和大量外国公司进驻这个经济特区。
材料二深圳产业转移线路图(图1)、深圳三大产业结构图(图2),其中①表示1979年产业结构,②表示2007年产业结构(数据来源:2008年深圳统计年鉴)

(1)深圳是我国建设最早的特区,试分析在深圳率先建立特区的有利条件。
(2)1979年深圳产业结构中,比重最小的是,与1979年相比,深圳2007年的产业结构的变化表现在:,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3)深圳大致经历了两次产业转移,第一次发生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主要是承接大量的_________型产业;第二次始于1990年,主要将该类产业部门转移到省内的中山、东莞等地及、江西、江苏等省区,试分析深圳第二次产业转移对转入地的有利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