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封建社会里,农民的产品——粮、帛很大一部分一向是以地租赋税形式缴入城市,这种单向流动缩减了农民可用作交换的商品量及其购买力。到了宋代,随着经济作物和农村副业的发展(以副养农),农民可供交换的商品量和购买力较前有了增加,城乡间双向交换商品日趋频繁,农村商业较前发展的原因就在于此。
——任继愈《中国古代商业》
材料二 表3  1520~1801年英国人口结构变动趋势

年代
(1)总人口(百万)
(2)城市人口(百万)
(3)乡村人口(百万)
(4)农业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比例(%)
(5)乡村农业人口(百万)
(6)乡村非农业人口(百万)
1520
2.40
0.13
2.27
80
1.82
0.45
1600
4.11
0.34
3.77
76
2.87
0.90
1670
4.98
0.68
4.30
70
3.01
1.29
1700
5.06
0.85
4.21
66
2.78
1.43
1801
8.66
2.38
6.28
50
3.14
3.14

材料三 建国以来,安徽省人口城镇化发展,几经停顿,迂回曲折,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道路。新中国诞生之时,安徽省设市11个,在全国28个省(区)居前。但到1978年安徽人口城镇化水平只有12.6%,仅比1965年末上升1个百分点。
——安徽统计信息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前后农村商业发生的变化及其成因。(4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6—19世纪英国人口结构的变动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4分)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古今中外城乡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5 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自古……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穏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
材料四: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者(军机大臣)亦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2)据材料二、三分析,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概括其主要做法?
(3)依据材料四,指出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4)综合材料二、三、四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产物,也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结晶。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造纸术传播示意图

材料二:自18世纪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理论后,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材料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标志性成果

时间
国家
成果
时间
国家
成果
1945
美国
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9
美国
“阿波罗1号”登月成功
1946
美国
电子计算机诞生
1972
美国
重组DNA生物基因工程成功
1957
苏联
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1997
英国
克隆羊“多利”诞生

(1)材料一为中国造纸术向世界范围传播的示意图。该技术的传播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哪些重大影响?请指出图中一处明显的错误。
(2)分析材料二中“经典力学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并说明“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3)据材料一、二、三,指出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过程。这种转移说明了什么?
(4)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始终重视科技的发展。请任举一例,说明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在不同学者的眼中,全球化有着不同的含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这一阶段大致是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三阶段是美国和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面崛起,取代英国成为主导全球化大趋势的两大核心;第四阶段是从海湾战争开始,前苏联解体,美国开始独自引领全球化潮流,即开始努力构建一个美国模式的全球社会。
——节选自白海军《大预言:2049年的世界》
材料二:“本协议缔约方,认识到在处理其贸易和经济领域的关系时,应当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贸易,同时考虑根据持续发展的目标而有效地使用世界资源,寻求既保护和维持环境又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各自需要和利益的方式加强这样的措施;进而认识到需要积极努力以确保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其中的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享有一个与其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份额;热切希望达成互惠和互利的安排,大量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关系中歧视性待遇……。”
——摘自某全球性组织成立宣言,1995年
(1)白海军在上文中把1492年看作是全球化的开始,他认为的全球化的含义是什么?请为作者提供历史依据。
(2)据材料指出在第二阶段推动英、法等欧洲国家进行大规模海外殖民的主要动力。
(3)摘抄材料二中最能说明“某全球性组织”宗旨的句子,并据此指出该组织的名称。该组织的成立对全球化有何意义?
(4)材料一、二中关于全球化的本质有何异同?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面中国不同时期的法律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秦律规定:“盗陟封,赎耐。”即私自移动田界,要判处耐罪,可赎。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盗”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者,也要判处30天劳役。在《田律》、《徭律》、《仓律》、《公律》、《金布律》、《关布律》等律中,对劳动人民缴纳田税、赋税、服徭役以及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都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违反者处以严厉的刑罚。秦法对“宦大夫”等地主阶级,“隶臣妾”等被压迫阶级的身份、地位以及户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任意变更。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弹劾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法制的特点。
(2)据材料一、二,与《秦律》相比,《中国民国临时约法》有哪些进步?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这部宪法的特点。
(4)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材料一:中国是在欧洲列强的野蛮侵略中步入近代的,这就决定了近代中国是一个畸形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成为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两大反动势力。为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中国各阶级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最终获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材料二:新华社在迎接十七大特稿《在历史关节上——中国共产党八十六年回眸》一文中,用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等关键词概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关节点。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为完成民主革命,资产阶级发动了什么运动?哪一阶级最终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2)材料二中各关键词分别指什么事件?
(3)在中国革命历史中,国共两党曾两次合作实现。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国共两党两次合作建立的统一战线名称各是什么?其建立的标志事件各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