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的不断创新和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0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
材料二 19世纪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认为,所有的人都为追求本身利益而生产商品。由于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使所生产的商品满足了人们彼此的需求。他认为,这种自然秩序比人为秩序优越得多。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罗斯福一上任便雷厉风行地实施新政。首先是解决银行危机,此举速战速决,极大地恢复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此后的百日内,罗斯福接连出台了15个重要法案,国会积极支持。其中包括紧急银行法、联邦紧急救济法、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等等。
——钱满素《美国文明》
(1)材料一中,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将1921~1927年称之为“退却年代”,当时苏联(俄)是如何退却的?
(2)材料一中,罗曼·罗兰所说苏联当时“消极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你是如何认识的?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从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作出了怎样的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在调整中做出的历史贡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千多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到了1895年,中国经济受甲午战争战败的拖累,这个位置被美国所取代。……甲午战争时,中国的GDP大约是日本的5倍,没想到日军却打了胜仗。
材料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GDP的发展与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密切相关。二战后,美国又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1945—1969年,美国GDP翻了一番还多。
材料三 1937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二战后,苏联GDP长时间稳居世界第二,直至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GDP被日本超过。对苏联GDP排名的升跌,有人感慨:“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苏联和日本GDP排名的易位,有人说:“看看两国政府的财政支出,就能明白其原因。”
(1)有学者认为,“中国工业化的进程远比日本缓慢是中国节节失利的经济原因。”他的分析有道理吗?请结合中国近代史实说明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危害。
(2)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扩大国内市场,迅速发展经济的政治前提是什么?二战后美国是如何占据广阔的国际市场的?
(3)材料三中的“萧何”指的是什么?中国后来是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的?请说明苏联和日本的财政支出的用途对GDP增长的不同影响。
以下是研究世界历史的一些信息:
时间 |
地区 |
作者 |
书籍 |
记载的地理范围 |
|
古希腊 |
希罗多德 |
《历史》 |
地中海、多瑙河、波斯地区和北方草原 |
||
前1世纪 |
汉朝 |
司马迁 |
《史记》 |
东起朝鲜,西到大夏、安息,不过是欧亚大陆的一半 |
|
14世纪 |
伊斯兰 |
伊本·赫勒敦 |
《阿拉伯人、波斯人柏柏尔人史》 |
除伊斯兰传播地区外,周围地区不过是世界的外化而已 |
|
15世纪末到16世纪早期, |
威尼斯 |
撒贝里克 |
《恩耐阿德》 |
把世界历史描述为一个世俗的世界 |
|
18世纪 |
法国 |
伏尔泰 |
《风教通义》 |
撰述了欧亚非美民族国家的历史 |
|
19世纪 |
德国 |
朗克 |
《世界历史》 |
以拉丁日耳曼民族为主题 |
|
鸦片战 争前后 |
清朝 |
林则徐 魏源 |
《四洲志》 《海国图志》 |
介绍了世界五大洲地区的历史地理情况 |
|
——录于齐世荣吴于廑《世界史》总序
据上述信息,评述研究历史视野的变化。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有为曾指出:“握枢密之任者,惟军机处数人。此外,则诸部只见纸册,千官皆同闲人。“中央实行‘官缺制’、地方各级官员搞‘捐纳制’,致使大批德才皆无之人‘私相授受’、‘世代在任’”。
材料二 1901年3月,西班牙特使葛罗干照会清政府,明确提出“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冠于六部之首。7月24日,清廷发布上谕,“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1905年9月2日,光绪皇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兴办学堂的折子,下令“立停科举以广学校”。
1906年规定,中央立法权由议会行使,在议会成立以前,先设立资政院作为过渡性机构。并规定内阁行使行政权,法郜行使司法权。
1907年9月20日,清廷下谕先设资政院。10月11日,又令各省筹设咨议局,府州县筹设议事会。设立资政院的上谕颂布后,直到1910年10月3日,才在国会请愿的声浪中举行开院典礼。迫于形势急速变化,责任内阁于1911年成立,主要以皇族任责任内阁阁员,被时人称为“皇族内阁”。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清朝官制存在的弊端。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清政府采取的改革措施。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战争初期,民兵打得十分出色,许多人认为单凭民兵就能打败英军。华盛顿则不然,他说:“依靠民兵的办法无疑是以断杖当作拐杖。”1776年底,他指出:“我们唯一的寄托是尽快建立一支新军”,如果这一目标无法达到,则“大局已定,绝无转机”,而美国只要能够保持“一支军队的外形,坚持战斗,美国就会生存下去”。
材料二 华盛顿说:“要有一支优秀的陆军,而不在于人数的多寡。”于1783年5月提出了《关于和平时期军队建设的意见》,这个计划是以节省军费为原则。其主要内容为:建立一支小型的海军和正规陆军,执行警备和戍边任务;以民兵为主要军力来源,建立一支由所有18到50岁男子参加的、组织完善而统一的民兵队伍;建立军事院校,普及军事训练;等等。
——《乔治·华盛顿军事思想评述》
(1)对比材料一、二,华盛顿的军事思想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盛顿军事思想变化的原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福建“新生活运动”十年(1934-1943)中公开禁止与提倡的主要事件
材料二 1932年7月19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近日甚思提倡复兴运动,与民族德性,而以劳力为主,以礼仪廉耻为体,以艰苦忍耐为用,以树立纪律,整齐秩序为目标。欲救中国,如不从救人心入手,则缘木而求鱼也。欲救人心,如不从注重德性入手,则亦不能见效。”
1934年2月19日,在《新生活运动之要义》中,蒋介石说到:“我可以告诉大家,我现在所提倡的新生活运动是什么?简单的讲,就是使全国国民的生活能够彻底军事化!能够养成勇敢迅速,刻苦耐劳,尤其共同一致的习性和本能,能随时为国牺牲!”
——以上材料选自《该不该嘲讽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生活运动”的核心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开展“新生活运动”主要原因和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