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末期,欧洲人民的反封建、反教会斗争都以宗教“异端”的形式出现。其根本原因是( )
| A.教会是中世纪欧洲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 B.教会成为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 |
| C.教会对人民的影响无处不在 | D.早期资产阶级力量比较 |
遵义会议后,红军攻克娄山关,毛泽东填写了《忆秦娥•娄山关》一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对这一词句的理解,最贴近其历史寓意的是
| A.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从此一路坦途 |
| B.遵义会议,中国革命经历了生死攸关的转折 |
| C.中国革命在此前彻底失败,必须从头再来 |
| D.革命道路漫长而艰巨,前途不容乐观 |
下列口号中最早明确地把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联系在一起的是
| A.“扶清灭洋” |
|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
| D.“打倒列强,除军阀” |
五四运动的主旋律是
| A.爱国主义精神 | B.民主和科学精神 |
| C.追求真理的精神 | D.勇于解放精神 |
毛泽东说:“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两党结成统一战线的结果。”这里的“成就”是指
| A.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
| B.北伐胜利进军 |
| C.抗日战争的胜利 |
| D.“双十协定”的签订 |
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到:“课毕后阅读报纸,见志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日记反映的重要事件是
| A.黄花岗起义 | B.武昌起义 | C.北伐战争 | D.南昌起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