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2015年2月1日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138年,汉朝杰出的外交家张骞曾经出使西域。这以后,从内地去西域的陆路就更加畅通了。当时通往西域的大路有南北两条,……南北两路在大宛会合,然后经布哈拉可到安息(今伊朗)。从安息再往西可通往条支(今伊拉克)、大秦(罗马帝国)。
——中华书局编辑部《古代经济专题史话》
材料二 宋朝期间,中国人在造船业和航海业上取得巨大的进步,12世纪末,开始取代穆斯林在东亚和东南亚的海上优势。宋元时期,中国的船只体积最大,装备最佳;中国商人遍布东南亚及印度港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在当时,中国与俄罗斯、朝鲜、越南和南洋各地以及某些资本主义国家都有频繁的商业往来,输出的商品一般以棉布、丝绸、瓷器、铁锅、茶、糖为大宗,进口的商品则是哆罗呢、哔吱、玻璃、珊瑚和各种香料、海味等奢侈品。在嘉庆以前,清朝在国际贸易上始终保持出超的地位。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四 “一带一路”实质是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时代主题,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对开创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促进世界和平发展,都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相关词语注释》
请回答:
(1)汉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开辟并得到发展。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汉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及输往国外的物品。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超越了陆上丝绸之路。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取代穆斯林在东亚和东南亚的海上优势的原因。并说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影响。
(2)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但对外贸易较之前朝仍有较大发展。据材料三,概括清朝嘉庆之前对外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嘉庆之后对外贸易变化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据材料四,习近平提出共建“一带一路”有哪些世界意义?
一战和二战,人类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极大的伤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年8月4日,巴黎)法国士兵迈着整齐步伐穿过街道,引吭高歌首:“这是阿尔萨斯,这是洛林,这是我们的阿尔萨斯,啊,啊,啊,啊!”唱到最后一个“啊”字,歌声化成一片胜利的欢呼。
——(美)巴巴拉·W·塔奇曼《八月炮火》
材料二法国士兵路易·迈雷(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学生)在1916年曾经写下一段内心独白:“他们知道他们为什么战斗吗?……1916年的士兵不是为了阿尔萨斯而战,也不是为了毁灭德国,更不是为了祖国。”
——(法)雅克·梅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士兵的日常生活》
材料三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四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的物理学理论为核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爱因斯坦得知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平民伤亡惨重时,感到非常痛心。他说,致信罗斯福提议研制核武器,是自己一生最大的错误和遗憾。他甚至懊悔当初从事科研,“早知如此,我宁可当个修表匠”。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士兵们的战争信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2)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并简要分析这些观点?
(3)结合材料四,爱因斯坦整个一生都忠实地为没有战争的世界而奋斗,请举两例。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据《论孔子思想》
材料二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据《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
(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孙中山、甘地都被本国人民尊为“国父”,都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进行了不懈努力。
材料一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民报——发刊词》
材料二“中国革命已经十三年,现在得到的结果,徒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 所以革命事业,就是救国救民。我一生革命,便是担负这种责任。”
——1924孙中山在黄埔军校的演讲
材料三第五十五届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最出风头的影片是获奖八项的《甘地传》,而最出风头的人物是作古多年的印度国父——甘地。因本片而得奖的多位领奖人,上台后强调的一句话就是:真正应该获奖的是甘地本人。
材料四人类的公正不是建立在暴力的基础上,真正的公正是建立在自我牺牲、道义和无私奉献的基础上的。……我相信非暴力这种武器属于最强者。我相信,一个最坚强的战士才敢于手无寸铁,赤裸着胸膛面对敌人而死。这就是不合作的非暴力的关键所在。我们要坚持非暴力的不合作义,……
——甘地《论不合作》(1919年11月)
材料五 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的主张,但遭到冷遇。孙中山由此感悟到“和平方法无可复施”。
材料六 1893年以后到22年中,甘地将印度教派的仁爱、不杀生主张同《圣经》《古兰经》中的仁爱思想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甘地主义”的思想。
——以上两则材料均引自人民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面临的困境?材料所说的“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是怎样实现的?
(2)根据材料二,中国革命13年来,为何“只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孙中山在此期间进行了哪些重大斗争?其目的是什么?
(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所说“真正应该获奖的是甘地本人?”
(4)根据材料四、五、六,孙中山和甘地在领导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道路(指导思想)上有何不同?比较分析影响两者走不同道路的原因。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 —— 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革命唯一法门 ,我们必须倾覆满州政府,建设民国……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1903年12月)
材料三“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四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此目的起见,我已令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的“是舍本而图末也”中的“本”和“末”分别是指什么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了达到革命目的,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在组织建设上有哪些重大行动?在思想上其提出了十六个字的革命纲领,其内容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孙中山在晚年为了“民族革命”的继续,在理论上有什么重大发展?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拿破仑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一百多年以来,后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拿破仑这些英雄人物……粉碎了封建制度的基础,割去了长在这个基础上的封建头脑……在法国内部创造了一些条件,从而才保证有可能发展自由竞争,经营分成小块的地产,利用解除了桎梏的国内的工业生产力,而他在法国境外则到处根据需要清除各种封建的形式,为的是要给法国资产阶级社会在欧洲大陆上创造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适当环境。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材料二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象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
——恩格斯《德国状况》
材料三但是,当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帝国,奴役欧洲许多早巳形成有生命力的民族大国的时候,法兰西的民族战争便成了帝国主义战争,而这种帝国主义战争又反过来引起了反对拿破仑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战争。
——列宁《论尤尼乌斯的小册子》
材料四法国著名史学家索布尔说:“拿破仑的历史,正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一样,将是永远不能完成,也是永远不能全部写成的。一代又一代,它将无间断的引起人们的思考,激发人们的热情。
——埃米尔·路德维希《拿破仑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拿破仑的历史功绩。(4分)
(2)据材料二、三,恩格斯和列宁对拿破仑的对外战争的评价有何不同?两人为何会得出不同的结论?(4分)
(3)材料四中,史学家的看法反映了历史研究有何特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