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西方不少国家出现了“妇女回到家庭去”“妇女的天职在教养子女”等口号。这主要是由于( )
A.西方国家重视教育 |
B.经济危机增大就业压力 |
C.西方国家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 |
D.科技发展提高了生产力 |
《十二铜表法》第九表有这样的条款“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这体现了
A.《十二铜表法》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
B.《十二铜表法》的制定使平民的利益得到保护 |
C.《十二铜表法》蕴含“法治”的精神 |
D.《十二铜表法》的制定使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 |
小明有一天在家里的书柜里发现了一张《大公报》的残片,如图,上方出版时间仅剩月份和日期能看清楚,而年份则残缺,请你推断该报纸残片大概出版于那个时间段
A.20世纪五十年代初 |
B.20世纪五十年代末期 |
C.20世纪六十年代 |
D.20世纪七十年代 |
于博览会可以“开风气而劝工商”,1908年,两江总督端方奏请政府创办展览会;1910年,中国人首次在南京创办了博览会。被称为“南洋劝业会”。这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创办博览会的主要目的是
A.学习西方文化 | B.开阔人们眼界 |
C.发展民族工业 | D.抵制西方侵略 |
有学者认为:“与所谓‘器物—制度—文化’的三阶段说不同,近代中国人实际上经历的探索过程是‘西化’—‘反西化’—‘现代化’”。下列对该观点所说探索历程“‘反西化’——‘现代化’”两个阶段的是
A.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 | B.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
C.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 D.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
图8所示为1904年驻日大使的杨枢的一则奏折(部分),造成该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甲午战争后国人的救国思潮由物质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
B.甲午战败后,国人救国求速成,学习文科较易入门 |
C.日本近代化起步时间短,科技不如欧美发达 |
D.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一向重道轻器,重人伦轻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