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成功的区域一体化组织非欧盟莫属,她起步于煤钢共同体建立,发展于欧洲经济共同体,再到欧洲联盟。从发端来看,以下哪一因素起了关键作用( )
A.美国力促西欧联盟 | B.法德政治家远见卓识 |
C.苏联咄咄逼人威胁 | D.英法德三驾马车内联 |
班固曰:“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才、孝廉,皆自仲舒发之。”材料表明()
A.在起用董仲舒之前,儒学的正统地位已确立 |
B.举孝廉、兴太学的做法是为了提高儒学地位 |
C.武帝拜董仲舒为相后,实行了一些尊儒措施 |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
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
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
C.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
D.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
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衰退 |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
唐太宗即位之初担任门下省属官的魏征,对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尽管已经皇帝签署下发到门下省,但他坚持不肯署敕,该敕书终没有颁下施行。此后门下省逐渐具有封还敕书的权力。此外,尚书省的奏抄也都要经过门下省审驳。上述现象主要说明了()
A.门下省在日常政务中居枢纽地位 |
B.唐代初期皇权与相权形成制衡 |
C.门下省具有独立的行政决策权力 |
D.三省制是唐代的最高决策机制 |
斯大林曾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为摆脱这一困境,苏联实施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农业集体化政策 | D.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