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雍正五年十二月)谕兵部:向来云贵川广以及楚省各土司,僻在边隅,肆为不法,扰害地方,剽掠行旅,且彼此互相仇杀,争夺不休。而于所辖苗蛮,尤复任意残害,草菅民命,罪恶多端,不可悉数。是以朕命各省督抚等悉心筹画,可否令其改土归流,各遵王化。
——《世宗宪皇帝实录·卷六十四》
材料二 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
——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
材料三 2001年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改案。……对于一贯积极主张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利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能够在基本法中鲜明地提出民族自治区域要对内实行各族居民在政治权利上的平等、对外加入全国统一的经济体系和市场,并且提出促使少数民族吸收国家主流文化的主张,不啻为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王柯《国民国家与民族问题》
(1)依据材料一,分析雍正帝实行“改土归流”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边疆政策的特点。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6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我国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意义。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认识?(2分)
西欧从15世纪以后,逐渐确立了领先世界的优势,其主要原因在于不懈的思想、科技的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会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是如何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
材料二科学革命主要发生在从哥白尼发表的《天体运行论》至牛顿发表《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的一个半世纪里。同样工业革命在16和17世纪就能找到影子,但18世纪人类的生活方式与古代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而在19世纪,这些革命的世界性影响才被充分地感觉到。蒸汽动力取代了风力和人力;铁路、汽车、飞机取代了牛马和骡子;电力取代蜡烛,成为只需轻轻按动开关就源源不断的能源等。
——《全球通史》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9世纪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中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的发明,并概括这些发明发生的原因。(5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欧洲领先优势对世界产生的影响。(5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前人的一些记录中,我们可以约略领略北宋鼎盛时期的汴京的繁华。“人来客往,买卖兴旺。“处处各有茶坊、酒肆、面店、果子、彩帛、绒线、香烛、油酱、食米、下饭鱼肉 腊等铺”盖经纪市井之家,往往多于店舍,旋买见成饮食,此为快便耳”。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你看不到唐时长安那堂皇气派的王者风范,但市民之忙忙碌碌,力夫之竞竞营营,店铺之财源滚滚,车马之喧嚣过市,仕女之丰彩都丽,文士之风流神韵,建筑之鳞次栉比,街衙之热闹非凡,绝对是唐朝的长安、洛阳见不到的繁荣发达景象。
---- 摘自《同舟共进》杂志2011年第1期
材料二中国对联艺术宝库中有这样一幅非常典型的双关联:“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
材料三日本科学史学家薮内清认为:“北宋时代……儒学方面兴起了后来被称作宋学或朱子学的新儒学。”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亲意,不践古人。”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的知识,概括指出北宋鼎盛时期汴京的城市商业繁华的主要表现。
(2)文中“朱子高于孔子”的喻意是指什么?朱子的思想产生了怎样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的知识,概括指出北宋新儒学的兴起对宋代文学、艺术产生的重大影响。
(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宋朝的历史地位。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教会势力仍很强大,人们是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的口号的。只能“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来为自己壮胆,也就是“借古喻今”的意思。
材料二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而宗教改革……享受到了“文艺复兴”所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
(宗教改革派)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回转头去,求之于《圣经》和良心……不承认罗马的教王,反对教权的政府。
材料三(启蒙运动)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 ……“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借古喻今”的含义并分析文艺复兴采取这种态度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人文主义传播的角度,分析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关系。
(3)依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说明它是如何破坏“传统的制度和习俗”的?
民生问题是近代以来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则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
——摘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西方国家股份公司,股票不再只为少数资本家所拥有,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资本家拥有企业全部所有权的情况已不存在;同时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与以往不同,已经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摘自齐世荣、吴于廑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材料三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开始的时候只有三分之一的省干起来,第二年超过三分之二,第三年才差不多全部跟上,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
——摘自《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孙中山的民生主义。(2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有哪些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产生这些发展变化的原因。(5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
(4)你从上述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西方社会的民生政策和邓小平的富民措施中得出的共同结论有哪些?(3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中国被迫打开国门,经历了向西方学习的过程。随着学习的深入,思想界对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等领域进行了深入地讨论。
材料一:《海国图志》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把外交与内政联系起采研究,要求国人不要把鸦片战争的失败完全“归咎于船炮之不若”,还要认识到与内政腐败有关.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从思想史角度看,中体西用论正是传统与近代化相互适应、调整的结果,是一个有相对历史意义的文化——社会模式……当然,中体西用论有着严重的缺陷,它仍狭隘,仍有“华夷”等级秩序、文化中心主义等传统心理定势的沉淀的影响……这就不难理解,在维新人士那里,中体西用论被嘲讽为“以牛为体,以马为用一(严复语).客观而论在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中体西用论构成了其中的一个阶梯。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材料三:相比之下,同时代的严复以全新的知识结构和深刻思想成为一代启蒙大师……在政治方面,严复在《原强》中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深刻命题……
孙中山在国内民族关系上,他坚决反对清政府的民族压迫……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其核心是推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他对民生主义尤为注重。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作者对《海国图志》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的内容及意义。
(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对中体西用论辩证的评价。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严复和孙中山对中国思想界的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