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仁提出“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要是为了( )
A.否定洋务“新政” | B.维护清政府的专制统治 |
C.维护传统的伦理道德 | D.防止“以夷变夏” |
有人说“30年代,到延安去,到太行去,到敌人后方去;40年代,到辽沈去,到平津去,到长江对岸去;50年代,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60年代,到山上去,到乡下去,到贫下中农当中去。”对以上解读正确的是
①30年代中国社会从阶级矛盾为主过渡到民族矛盾为主
②40年代中国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③50年代中国工业化已经实现
④60年代国民经济遭破坏,城市就业出现困难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1927年7月,宋庆龄在声明中指出:“我对于革命并没有灰心。使我失望的,只是有些领导过革命的人已走上歧途。”此话针对的是
A.北伐战争的失误 | B.国民党右派镇压革命 |
C.军阀纷争 | D.国民党内部分裂对抗 |
战国时期一位儒者认为人生来就是有感官上的要求,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就形成了人们“好利”“好声色”的本性需求。下列选项与这一观点最接近的是:
A.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 | B.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 |
C.孟子的“性善论 ” | D.荀子的“性恶论” |
《国语·齐语》记载,管仲把民众分成军士、农民、工匠、商贾四个阶层,各自聚居在固定的区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实行重农抑商 | B.按职业来划分管理 |
C.实行社会等级制度 | D.实行郡县制 |
以下标志反映的组织中,能够证明“相邻相近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问可以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是
AB 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