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包天笑曾回忆道:“那个时候,中国和日本打起仗来,而中国却打败了。割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当时“民族思想的发动”主要体现在( )
A.“开眼看世界” | B.主张“中体西用” |
C.倡导“实业救国” | D.宣传维新变法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重视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主要原因不包括
A.有相似的政治奋斗目标 | B.社会意识形态和发展道路相似 |
C.面临相同的国际政治境遇 | D.都面临发展民族经济重任 |
1943年秋季,为悼念某位抗日将领朱德、彭德怀的挽联是:“将略冠军门,日寇几回遭重创。英魂羁缅境,国人无处不哀思”。参加本次抗日的军队隶属于
A.八路军 | B.新四军 | C.国民革命军 | D.东北抗日联军 |
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岐、龙济光、李准等初欲负峪自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爹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多龙、李遂亦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材料反映报刊对辛亥革命的主要作用是
A.传播革命思想,赢得群众支持 | B.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 |
C.革命运动迅速波及全国 | D.使清政府统治空前孤立 |
张之洞说:“现在洋商已准在内地设厂制造土货,无从禁阻,愈开愈多,华商更难觅生计,即使日后续开,已著著落后。莫若议与洋商合办,既免占我全利,并可学其工艺,此亦补救漏卮之一法。’’材料表明张之洞
A.主张中外合作办厂以图求富自强 |
B.认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不合时宜 |
C.通过民间办厂以解决人民生计 |
D.力图保护自然经济 |
唐甄说:“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嘉庆《嘉兴府志》卷4记,平湖县的乍浦镇,“番舶凑集,居民成市”。两则材料反映了
A.政府对民间贸易约束比较少 |
B.我国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 |
C.国内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兴盛 |
D.国内市镇已同国外市场建立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