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市坊融为一体 ②雕版印刷首创 ③儒家信仰重建 ④世俗文学兴盛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1990年苏联第三次人民代表大会取消“宪法第六条”中苏共的领导地位时,没有遭到广大人民和大多数党员的反对;1991年在全联邦围内取消共产党时,也没有工人、 党员自发地集中起来保卫自己的党组织。这从一个侧面深刻地说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政治路线错误,社会思想极度混乱 |
B.苏共特权滋长,贪污腐败现象严重 |
C.苏共严重脱离群众,日益失去群众支持 |
D.管理体制僵化,漠视民众切身利益 |
二战后,日本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制定出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到20世纪 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回顾这段历史,日本政府将其称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风雨35年”。 从战后的国际形势来看,所谓的“机遇”应该是指()
A.在冷战背景下,日本成为马歇尔计划的受援国 |
B.在美苏对立加剧下,美国急需日本产业技术协助欧洲重建 |
C.在中朝相继独立后,反共阵营的日本幸免战后的赔偿责任 |
D.在两极格局下,美国扶植日本以抗衡社会主义国家 |
据新华社2010年1月13日报道,中国驻海地维和部队在此次地震中有8人被埋,10多人失踪。……面对重大牺牲,中国有关部门表示将继续参与海地的维和活动。此材料表明新时期中国外交()
A.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
B.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
C.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
D.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
2012年2月12日《华盛顿邮报》刊文称本月是一次意外事件40周年的日子,这次事件甚至催生了一个已经进人我们政治词典的短语……这个短语意味着一位领导人转变以往立场,采取某种令人震惊但却有利的行动。材料中的“行动”是指( )
A.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B.通过首脑访华开启中美关系新局面 |
C.与中国迅速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
D.放弃扶持台湾以支持中国的统一 |
1949年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任何外国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的合法地位,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在此指导思想下,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外交方针是()
A.“另起炉灶” | B.“求同存异” |
C.“一边倒” | D.“和平共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