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明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论述道:“人聚于乡而治,聚于城而乱。聚于乡则土地辟,田野治,欲民之无恒心不可得也。聚于城则徭役繁,诉讼多,欲民之有恒心不可得也。”这种认识产生的背景是(  )

A.佃农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B.城乡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C.市民阶层争取自身权利 D.小农经济开始逐步解体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以下是毛泽东在不同时期的著作或讲话,请按时间顺序排列( )
①《新民主主义论》②《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③《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④《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②④①③ D.④②①③

1896年孙中山先生在伦敦被清政府诱捕,后得英人康德黎帮助而获释,获释后孙中山在英国呆了九个月,他目睹了诸多工业化国家日渐增长的社会改革与革命的趋势。这九个月的经历最有可能刺激孙中山哪方面思想主张的萌生?()

A.民权主义思想 B.民族革命思想 C.社会革命思想 D.发展实业计划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其中的“驱除鞑虏”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

A.发展资本主义 B.推翻专制统治 C.建立民主政治 D.实现民族独立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