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823年,第一个来华新教传教士礼逊一部中文英语语法书里将“She”译为“他女”。1878年,广州人郭赞生翻译出版英文语法著作《文法初阶》一书中创造性的将“She”译为“伊”。1918年,“她”开始公开使用。1919~1922年,“伊”字在和“她”字正式的争论中一度领先。直到30年代前中期,“她”字最终得到社会的认同。“她”字是一个形声字,女是形,也是声,和“他”形异声同,这种“有节制改变”遵从了汉语自身可以一音多字的简便特点。
在英、美等西方国家,由于其社会优先进入现代化,故其语言在许多方面也较早地打上了现代化的烙印。“她”字虽不能说是这一西方语言现代性引进中国的直接产物,但它无疑是中国人在追寻现代性的过程中,通过与西方语言文化接触、碰撞而创造出来的美妙之果。
——摘编自黄兴涛《“她”字的文化史》
(1)根据材料,简述英文“She”字译文的变迁过程。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她’字得到社会认同”的原因。
阅渎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明清时期)“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官吏们因循苟且,阿谀逢迎,百务废弛,效率极低,钱粮亏空,讼案山积。”
——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教科书和戴逸:《简明清史》
材料二“《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权力。”“英国的行政权由内阁行使,对议会负责;司法权由议会上院行使;立法权在议会下院。”
——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l教科书和《历史研究与资源丛书》
材料三美国总统可提名大法官,可否决国会的法律;美国国会可弹劾总统,总统提名大法官须经参议院批准;美国最高法院可宣布总统法令违宪,可宣布国会通过法律违宪无效。
材料四众议院应由各州人民每两年选举一次之议员组成……众议院人数应按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数目比例分配。参议院由州议会选举两名参议员组成之,参议员的任期为六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
材料五本宪法及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皆为全国之最高法律;每个州的法官都应守其约束,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有违这一规定。州政府的官员由各州自行选举产生,联邦政府无权任命州长或州级官员。
——材料三、四、五摘编自《1787年美国宪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两个国家在权力分配上的不同点。两国分别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6分)
(2)根据材料四,分析这些规定实现了哪些平衡?(6分)
(3)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三、五中所反映的美国政治制度有哪些优越性?(6分)
(4)根据材料三、四、五,指出1787年美国宪法的原则。(2分)
《时代》是美国影响力最大的新闻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覆盖面遍布全世界。自1923年创刊86年以来,从未间断对中国的报道,即便是在中美两国断交的岁月里,它一直以其独特的报道风格和对中国发展及中美关系的浓厚兴趣和密切关注而备受世人瞩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49年2月7日,毛泽东首次出现在美国《时代》周刊杂志封面上(图一),图中毛泽东意气风发、踌躇满志。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时代》周刊为什么选择毛泽东为封面人物?你怎样理解图中的“民主统一”?其实现对中美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 1950年12月11日《时代》周刊的封面,标题是:RED CHINA'S MAO。周刊封面的基调为红色,在人物的周围还画有许多红色的蝗虫。
(2)材料二中《时代》周刊的封面这样设计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图三为1971年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刊登的周恩来照片。标题是:The Chinese are coming。
(3)当时的美国人认为“The Chinese are coming”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材料四图四为1972年2月6日的期刊,标题是: Nixon's China Odyssey。画面表现了尼克松与毛泽东、周恩来的见面,参观长城,以及观看歌舞表演。其中,Odyssey(旅行)在英文中是一个具有积极乐观含义的单词。
(4)材料四中周刊的封面设计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五 2005年6月,《时代》周刊以“中国的新革命”为题,用20多个版面做了一组有关中国崛起的特别报道,导语则为“中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相互谅解才是出路”。
(5)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材料四中“导语”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国爱万家,我爱国家)我爱我的……国家。”《国家》一歌唱出了国家意志与家的感情的和谐共鸣,凝聚了每个中华儿女对祖国的深深祝福和强挚爱,是送给祖六十岁生日的鸿篇巨制。
——欧阳坚(中宣部副部长)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何时由谁建立的?
(2)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他建立了中国封建社会怎样的政治制度?该制度之下主要包含哪两对矛盾?
(3)清朝后期,我们国家饱受苦难,历尽沧桑,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4)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各阶层奋起反抗,资产阶级领导了辛亥革命。对此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
——胡绳《中国共产党70年》
材料二: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江泽民在“十五大”的报告
问题: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一的看法?根据材料二,你认为辛亥革命伟大的历史功绩有哪些?
(16分)读下面史料:
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和“礼”的主张。后来孟子和荀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人性论方面,他们的观点是调和的。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王道学说,他的学说和孔子的学说被后人称为“孔孟之道”。荀子的思想和孔孟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他主张“性善论”。西汉时期,董仲舒为适应“休养生息”的时代要求,建立了以“君权神授”学说为基础的新儒学体系,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完成下面问题:
(1)上面的文段中共有若干处说法不符合史实,请指出错在哪里并给予改正?
(2)如果要给上面文段拟一个标题,你认为最恰当的表述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手书
图1图2
材料二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
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在南方谈话
(1)材料一图l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2分)依据材料一图2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
(2)材料二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毛泽东充满诗意的语言反映他怎样的一种情怀?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
(3)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其核心思想是什么?
(4)综合三则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