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板印经史之流行,寒士得书日易,此与教育之普及,相辅相成。当时尤有一事可注意者,即书籍之保存,多在东南,此区域均为寒士之新土。北方大族之旧乡,书籍反见残缺。”南北这一反差折射出:( )
| A.南方印刷技术更为发达 |
| B.中国文化重心南移态势 |
| C.北方士人耻于科举致仕 |
| D.门阀士族退出政治舞台 |
在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国营企业从过去的“等米下锅”发展到主动派人出去“找米下锅”,从而由原来的“吃不饱”变成了“吃不了”。这主要是由于()
| A.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 |
| B.企业融入大量外资 |
| C.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
|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
在一个多年废弃不用的大宅院的大门上,上面的一副对联依稀可辨:“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横批是“多快好省”。这副对联最早应写于()
| A.20世纪50年代初 | B.20世纪50年代末 |
| C.20世纪60年代初 | D.20世纪60年代末 |
“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究其共同原因是( )
| 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
| B.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
| C.远远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
| D.过分地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
1912年10月,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正式通过了《服制法》,规定礼服礼帽“料用本国纺织品”。该规定实质上反映了( )
| A.中国民族工业生产水平的落后 |
| B.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 |
| C.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
| D.政府极力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
1880年4月25日的上海《申报》发表了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 “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这反映了()
|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 |
| B.民主革命思想起到开启民智作用 |
| C.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
| D.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