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下列表述跟这首歌密切关联的是( )
A.中日民族矛盾开始成为主要矛盾 |
B.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的狂妄计划 |
C.抗战后中国取得的首次大捷 |
D.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大规模战役 |
《礼记·王制》中有西周“田里不鬻(买)”的记载,1975年岐山董家村裘卫诸器出土后,人们在恭王三年(公元前920年)制作的卫禾皿上发现“贮”字,并解释其意为贾、价、租典、特殊的土地易手等。这一变化()
A.丰富了对井田制的研究视角 |
B.质疑《礼记·王制》的真伪 |
C.进一步证实铁犁牛耕的价值 |
D.重估宗法分封制的内涵 |
《左传》有云:“昔周公、大(tài)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太师职之。”材料表明()
A.周天子建立起绝对权威的统治秩序 |
B.西周中枢管理机构与蛮夷之间关系 |
C.西周贵族实行集体统治的基本方式 |
D.同姓与异姓诸侯权力与义务的差异 |
独立战争胜利后的美国何去何从?亚当斯说:“梭伦的平衡被破坏,优势被赋予大众…此时雅典人变得越来越民主,‘人民’迫使‘最睿智的人’和‘最能干的将军’违背他们自己的判断,进行了许多‘愚蠢的战争’,国家由此最终遭到毁灭。”据此,他主张应实行
A.专制制度 | B.民主共和 | C.联邦体制 | D.分权制衡 |
19世纪40年代英国最终征服印度,马克思感慨说:“问题并不在于英国是否有权利来征服印度,而在于印度被不列颠人征服是否要比被土耳其人、波斯人或俄国人征服要好些。”下列观点最切合马克思这一论述的是
A.英国有权利征服印度 |
B.英国侵略印度具有双重作用 |
C.先进文明侵略落后文明值得肯定 |
D.英国征服印度是好的 |
著名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死后安葬在巴黎的先贤祠,其棺木外形设计如图7,从正面看,庙门微微开启,从门缝里伸出一只手来,手中擎着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对这一设计寓意最合理的理解是
A.卢梭主张实行开明君主制 |
B.卢梭的思想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指导思想 |
C.卢梭的思想成为法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
D.卢梭背叛了基督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