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取某植物幼苗进行了无土栽培实验,下图为该幼苗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A点时叶肉细胞中O2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_。研究者用含18O2的葡萄糖追踪根细胞有氧呼吸中的氧原子,其转移途径是___________。
(2)图中____________点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两倍。
(3)研究者分别用12%的氧气和22%的氧气对两组幼苗的根系进行持续供氧。一段时间后,测得用12%的氧气处理植株的干重显著低于另一组,原因是____________。
(4)为了探究不同条件对植物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影响,用8株各有20片叶片、大小长势相似的某盆栽植株,分别放在密闭的玻璃容器中,在不同条件下利用传感器定时测定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实验结果统计如下表:
编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温度(℃) |
10 |
10 |
20 |
20 |
30 |
30 |
40 |
40 |
光照强度(lx) |
1000 |
0 |
1000 |
0 |
1000 |
0 |
1000 |
0 |
12小时后CO2变化量(g) |
-0.5 |
+0.1 |
-1.5 |
+0.4 |
-3.0 |
+1.0 |
-3.1 |
+0.8 |
(注:“+”表示环境中二氧化碳增加;“一”表示环境中二氧化碳减少)
①用编号为2、4、6、8的装置可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实验组合,该实验组合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_。由表可知,植物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最强的分别是第______编号组实验。
②在编号为1的装置中,叶肉细胞叶绿体中ATP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___。
③现有一株某植物的叶黄素缺失突变体,将其叶片进行了红光照射光吸收测定,与正常叶片相比,实验结果是光吸收差异(“不”或“非常”)显著。
下图是某家系红绿色盲病遗传的图解。图中除男孩Ⅲ3和他的祖父Ⅰ4是红绿色盲外,其他人视觉都正常,问:(相关染色体上的基因用字母B、b表示)
(1)Ⅲ3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Ⅲ2的可能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Ⅰ中与男孩Ⅲ3的红绿色盲基因有关的亲属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
(3)Ⅰ1和Ⅰ2 再生一个女儿是患者的概率为____________;生男孩为患者的概率为______。
(4)Ⅳ1是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
下面甲、乙、丙、丁四图分别表示某种生物(假定只含有两对染色体)的四个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甲图表示分裂中期,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
(2)乙图表示分裂中期。
(3)丙图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有条染色体。
(4)丁图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期,该细胞中有对同源染色体。
右图为某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组成示意图。
请回答:
(1)该果蝇体细胞中含有___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
A和a为一对______________。
(2)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果蝇的性别为,基因型为。
(12分)假若你是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成员,请根据给出的实验材料和用具,探究2,4-D(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理作用同生长素)对插条生根的影响。
实验目的: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插条生根的影响。
材料用具:大烧杯、葡萄枝条、营养液、清水、一定浓度的2,4-D溶液。
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取若干葡萄枝条,平均分为甲(实验组)、乙(对照组)两组。
第二步:将甲组枝条浸泡在_______________中;将乙组枝条浸泡在________中,浸泡时间为24 h。
第三步:将浸泡后的甲、乙两组枝条,分别插入盛有营养液的大烧杯中培养,培养时应注意__________和保持适宜的________,连续观察插枝的生根情况,并记录。
预测实验结果及分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Ⅰ.连续6年调查某块2 km2的稻田,发现东亚飞蝗的数量(只)连续6年依次为100、260、320、400、402、395。
(1)该东亚飞蝗的种群密度,第一、二年分别为__________只/km2、__________只/km2。
(2)该东亚飞蝗种群的增长曲线是什么类型?____________。
(3)东亚飞蝗种群的大小由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若在稻田中增加适量的青蛙(东亚飞蝗的天敌),则东亚飞蝗的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Ⅱ.下表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结果, (物种数:种;密度:个/m2)请分析回答:
动物类群 样地 |
跳虫类 |
蜱螨类 |
线蚓类 |
线虫类 |
||||
物种数 |
密度 |
物种数 |
密度 |
物种数 |
密度 |
物种数 |
密度 |
|
有机肥田 |
10 |
167 |
38 |
60 |
40 |
120 |
19 |
339 |
化肥田 |
4 |
79 |
16 |
41 |
18 |
320 |
7 |
52 |
(1)调查土壤中小动物常用________________进行采集、调查,而不适宜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原因是许多土壤小动物___________,而且身体微小;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数法;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鉴定动物时最好使用__________________观察。
(2)收集土壤小动物时采用白炽灯照射土壤,这是利用土壤动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性。
(3)在有机肥田中,这几类动物与其他生物组成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其中跳虫类种群数为______个。
(4)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越大,土壤通气状况越好,越有利于作物根细胞的呼吸作用,促进作物生长。化肥作用快而持续时间短,有机肥作用慢而持续时间长。联系生产实践,你会如何根据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情况指导农民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