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有力保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新中国成立初期,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的起了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是什么?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的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什么?
(3)1980年,中共中央恢复了哪位国家领导人的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4)我国第四部宪法颁布于何时?此后,我国又通过了哪些法律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写出两例)
(5)你认为我国应该如何继续推行民主和法治建设?
在世界历史上,国际格局的确立,是通过各国之间的斗争和妥协来实现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较量中的两大军事集团
(1)依据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国际格局? 两大军事集团的较量给当时世界造成什么严重结果?
材料二
(2)图一是哪次国际会议?这次会议和图二所示会议形成什么世界格局?这一格局对中国造成什么影响?
在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美国遇到一次又一次的困难,但每次危难都能造就一位伟大的总统,率领美国人民克服困难,勇于创新,对于资本主义的自我完善意义重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63年元月1日起,凡是当地人民尚在反抗合众国的任何一州之内,或一州的指明地区之内,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合众国行政部门,包括海陆军当局,将承认并保障这些人的自由。”
(1)材料一出自哪一文件? “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永远获得自由”对美国历史产生了什么积极的影响?
材料二危机期间,美国政府大力兴建公共工程,如筑路、架桥和植树……政府拨款兴建大型水利工程,包括许多巨型堤坝和水库。这些工程有利于农业生产,便利了水上交通,吸纳了大量的失业者,使美国政府获一举多得之利。
(2)依据材料二回答,危机期间,美国为“吸纳大量的失业者”采取了什么措施?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为度过危机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这些措施反映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一、二分别和哪位美国总统有关, 他们执政时所面临的危难有何不同?
他们是国家领袖,他们是历史的推动者;他们的故事至今还被从津津乐道,他们的个人魅力虽日久而更绚丽.
材料一:他1775年7月3日,他就任大陆军总司令。多次击败英军,1783年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同年12月23日递交辞呈,解甲归田。1787年他主持召开费城制宪会议。制定联邦宪法,为根除君主制,制订和批准维护有产者民主权利的宪法作出不懈的努力。他被尊称为”美国国父”.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2分)“他”领导的战争是什么?(2分)
“为根除君主制制订的宪法”是什么? (2分)
材料二: 一个“伟大战争”的序幕开始揭开,他的天才使这场战争大放光彩。法国不仅打败了那种想要把它置于死地的联合势力,而且在革命以后形成了对欧洲其他各国的严重军事威胁,并且最终成了主宰欧洲很大一部分地区的主人翁. (利德尔·哈特《战略论》)但他却说:“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这一切的记忆。但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它将永垂不朽……”
(2)材料二中的“他”是指谁? (2分)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他所领导的战争与材料一中的战争性质有何异同? (4分)
(3)材料二中的“他”认为“将永垂不朽…的东西”是什么? (2分)与材料一中的宪法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2分)
近代以来,科技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英、美、德、法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比重的变化示意图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是哪种交通工具,是哪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2)根据材料三,指出和1870年相比,1913年哪些国家的工业生产的比重增加。这种变化和哪个历史事件有关?
(3)这种矛盾的积累最终导致了什么历史事件的爆发?
(4)根据材料三中的变化,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美国是当今世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只经历了200多年的历程,但其发展十分迅速。请简要回答:
材料一 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遥遥相望。有人说,是华盛顿创立了美国,是林肯拯救了美国。
材料二 南北战争后的30年对美国来说,是勇于创新的时代,也是开始腾飞的时代。……美国率先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到1894年,美国工业产值已跃居世界首位。
材料三 1933年罗斯福在总统就职演说中说:“……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作为一个国家,……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回答:与华盛顿“创立美国”和林肯“拯救美国”密切相关的战争分别是什么?华盛顿和林肯在美国历史上发挥的作用共同之处在哪里?
(2)美国充分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实现了经济的腾飞。请列举美国在这次科技革命中的一项重大发明。
(3)材料三中的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罗斯福面对“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