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周期元素T、Q、R、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右图所示,其中T所处的周期序数与主族族序数相等。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依次为甲、乙、丙、丁。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受热均易分解 |
B.常温下丁的浓溶液可用T单质所制的容器来盛装 |
C.丁的浓溶液与Q的单质加热发生反应,可生成体积比为1:2的两种气体 |
D.R的氧化物在空气中与其它物质作用可形成光化学烟雾 |
已知磷酸分子结构中的三个氢原子都可以跟重水分子(D2O)中的D原子发生氢交换。又知次磷酸(H3PO2)也可跟D2O进行氢交换,但次磷酸钠(NaH2PO2)却不能跟D2O发生氢交换。由此可推断出H3PO2的分子结构是
工业品氢氧化钾溶液中含有某些含氧酸根杂质,可用离子交换膜法电解提纯。电解槽内装有阳离子交换膜(只允许阳离子通过),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阴极材料可以是Fe,含氧酸根杂质不参与电极上放电 |
B.该电解槽的阳极反应式为:4OH―― 4e-= 2H2O+O2↑ |
C.通电后,该电解槽阴极附近溶液pH会减小 |
D.除去杂质后氢氧化钾溶液从出口B导出 |
汽车尾气净化中的一个反应如下:2NO(g)+2CO(g)N2(g)+2CO2(g) △H=-373.4kJ/mol
反应达到平衡后,改变某一个条件,下列示意图曲线①〜⑧中正确的是
A.①⑥⑧ | B.①⑤⑦ | C.②③④ | D.③⑥⑦ |
下列实验能够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A.①可用于表示:0.1mol·L-1的NaOH溶液滴定盐酸的滴定曲线 |
B.②可用于证明:氧化性 Cl2>Br2>I2 |
C.③可用于证明:Ksp(AgCl)>Ksp(AgBr)>Ksp(Ag2S) |
D.④可用于证明:非金属性 Cl>C>Si |
下列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通入SO2气体后仍能大量共存的一组是
A.NH4+、I-、Cl-、Ca2+ | B.K+、Na+、ClO-、SO42- |
C.Fe3+、Na+、Cl-、SCN- | D.K+、Al3+、NO3-、AlO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