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题目。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里,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这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二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下午死在了医院里。麻婶的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出门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说:“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
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过这笔钱。
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补偿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鼓动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
B.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事故圆滑、反复无常。
C.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又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钱。

E.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法眼
凌鼎年
近年,娄城的古玩市场开始热了起来。每到双休日,那文庙边上的古玩市场就摊连摊,人挤人了。
初秋的一天,来了一位外地口音的黑脸汉子,此人年纪约三十来岁,说城里人不像城里人,说乡下人不像乡下人,憨厚中带着点儿狡诈,精明中又透着几分死性,让人捉摸不透他。他摆出了宣德炉、墨盒、笔洗等几样古玩,开价都不算太高,很快就成交了,惟有一只斗彩莲花盖罐,他开价8.8万,并咬死说一口价,不能还价,还价免谈。
齐三元是古玩市场上的大户,他认准了的东西,如落人了他人手中,他会几天几夜睡不着觉。
齐三元这几年在古玩市场上,药已吃过多次,还在不断付学费,不过,看得多了,也多少练出了点儿眼力,几年来.也确确实实收进了不少好货,让收藏界同行眼馋得很呢。
齐三元那天一瞄到那彩莲花盖罐,眼就一亮,凭他目前对瓷器的鉴别能力,他一看那造型,那图案,那色彩,应该是明成化年间的官窑产品,这可是好东西哪。如果说真是成化年间的官窑产品,8.8万元这价太便宜了。如此看来,这黑脸汉子是个嫩头,是个涩货。从他刚才出手的宣德炉、墨盒、笔洗等,其价位都只是半价到七八成价。齐三元估摸着,要么都是旧仿,要么真是不识货。要是碰上个不识货的,那合该我发财喽。
齐三元上前把那盖罐看了一下,底下“大明成化年制”六个字分两行竖排,字外有双圆圈套着,这可是标准的成化年间的落款。再看那莲花画得拙拙的,土土的,色彩有红有绿有蓝有黄,怎么看都有点儿俗,但齐三元知道,成化年间的斗彩瓷器就是这风格,与青花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齐三元掂着分量,用手指弹着听响,看了外面看里面,看了顶盖看罐底,又用手摩挲了一阵。反复看了一阵后,齐三元有点儿吃不准了,说是吧,似乎釉色太新了,用手摸没有那种润的感觉,说不是吧,又太像真的了。
齐三元拿8.8万元出来是绝对拿得出的,但毕竟也不是个小数目.不能再吃药了。他想到了娄城古玩鉴赏家楚诗儒,他可是法眼呐。齐三元一个电话打过去,楚诗儒倒也上路,一听是成化年间的瓷器,立马就打的赶了过来。
(1)楚诗儒也不说话,先用手在罐内罐外顺时针转动摸了一遍,又逆时针转动摸了一遍,然后取出一只特制的放大镜,仔仔细细看了一遍。看罢,他说:“瓷是好瓷,仿得很到位,必是高手所仿,能仿到这个程度,无论怎么说,也算是精品了,应该也值个一万两万的。但恕我直言,以我的手感而言,这罐的仿制时间不会超过十年。”楚诗儒怕齐三元不信,让他通过放大镜看,果然,那毛刺都还在呢。楚诗儒说:“明成化距今五百多年。五百多年啊,一件瓷器历经五百多年,怎么说也火气全消了,手感绝不应该有任何毛刺感。仅此一点,就足以证明这是赝品!”
楚诗儒在娄城古玩界的权威性是从没人怀疑的,他此话一出,谁还会去买这件假货呢。
齐三元连声说:“谢谢,谢谢,要不然我今天又要吃药了。”
黑脸汉子听楚诗儒这么一说,也萎了,自言自语说:“俺爹临终时告诉我,这是货真价实的成化瓷……”
他守着这盖罐整整一天,再没人来问津,眼见将收市了,黑脸汉子知道没戏唱了,咬咬牙降到了4.8万。
这时,有位拄拐杖的老者踱进古玩市场,他转了一圈后,来到了黑脸汉子摊前。(2)他告诉黑脸汉子他是专收藏成化瓷的,所以价也不还,爽爽气气地付了4.8万现钞,开开心心地走了。
齐三元想,“冲头”总是有,连这古稀年纪的老资格也看走眼,包不准回去后要悔得吐血。他忍不住上前对老者说:“老先生,这是赝品,你上当了。”
老者见齐三元一脸真诚,很热情地说:“走,喝茶去,边喝边聊。”
老者自始至终没说他姓啥名甚,以前是吃什么饭的,但老者关于斗彩莲花盖罐的一番话,使齐三元吃惊得半天回不过神来。
老者说:“看来你也是古玩行当的票友,让你长长见识。这个罐绝对是真品。但为什么会给人仿制的感觉呢,因为这是库货。”老者见齐三元一脸的惘然.知道他还不懂何为库货。就解释给他听。原来这盖罐是当时官窑烧制的,其中有一批瓷器被送到了报国寺,因为是皇帝的御赐,除了部分用掉,剩余部分就封存在了寺庙的地下室里,后来由于战乱的关系,地下室的秘密就鲜为人知了。一直到1966年“破四旧”,红卫兵扒庙时,才无意中发现了这地下室,结果就发现了好几箱没有拆封的瓷器,有瓷双耳三足香炉,僧帽壶,青花盆、碗,有斗彩瓶、罐等等。当时小将们乒乒乓乓一阵砸,这些价值连城的珍宝十毁八九。据说有人趁乱拿了几件回家。我是在收古董时无意中听当年参与过此事的红卫兵讲的,从此以后我一直在寻觅是否有库货遗存,没想到会在这儿发现,天意天意呐。
老者还说这只罐自1966年被从地下室取出后,从没用过,很可能放在箱子里,换句话说这罐五百多年来还第一次见阳光呢,所以依然像刚出窑的新货一样。
“如此说来,这铁定无疑是库货,是真家伙了?那该值多少?”齐三元问了个不该问的问题。
“好,看你也不是坏人,真人面前不说假话,这件瓷器按目前行情,一百万应该是值的。”老者说时掩饰不住满脸的神采。
“应该让楚诗儒来听听,应该让楚诗儒与老者见见面,对对话。”但老者说:“免了免了。”
喝罢茶,老者飘然而去。
齐三元冲着老者的背影,叹服道:“法眼,真正的法眼。”
这篇小说是如何在情节上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
请简析文中划线部分的作用。
这篇小说以“法眼”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等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16分)
当代艺术:危机不可或缺
维舟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当代艺术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它变得离大众越来越遥远。对普通人来说,当代艺术基本都是抽象、晦涩难懂的象征,它们创作出来似乎更多是给另一些艺术家看的,而不是为了让公众明白。王尔德曾有一句名言:“我常常担心不被误解。”他的意思是,惟恐公众按自己原有的认识来理解他的艺术创新。当代艺术家已经不必抱有这样的担心了,因为“被人误解”几乎已经是当代艺术的一个普遍特征。在1991-1997年间,法国发生了一场关于“当代艺术的危机”的文化论战,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论战,正如它基于一个名副其实的危机——这不仅仅是当代艺术的危机,实际上也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危机。在此之前很久,有一个事实早已大白于天下:内在于现当代艺术的那种自我革命、不断破坏又不断创造的精神,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因为艺术的不断的自我破坏,不但疏离了公众,变成一种内行人的游戏,更重要的是如今已无任何共识(它们多数已被视为霸权而遭摧毁)可以让不同艺术之间对话,剩下的,只是看似和平共处的彼此漠然的多样性。简言之,如今不存在一个单数的“当代艺术”,而更类似于一堆五颜六色、彼此分异的海洋球,每个都自称是“当代艺术”。
在这场论战中,虽然各方意见纷歧极大(否则也不会争论了六年之久),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他们倒也至少对当代艺术有某些一致看法:“没有审美标准可以适用于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它纯粹是市场的产物”、“它与公众隔绝,后者对其一无所知”。这些“共识”本身就表明了当代艺术的危机所在:它远离本应面对的观众、靠市场而非艺术本身维系、审美上又呈现出某种“多元停滞”状态。这说到底并非只是当代艺术的危机,而是整个社会变迁的结果:在这个时代,高度民主和不断推倒传统之后,出现的是一个高度个人自由的社会,犹如叶芝诗中所言:“一切都四散了,再也保不住中心”。没人能说服其他人,也没有什么标准能凌驾于万物之上,众声喧哗而漠然共处。正如在新闻事件之中,你也已无法看到惟一的真相,而只有各种说法。
在这一机制正常运作的时候,这至少还安然无事,但在退潮时,形形色色的暗礁也就露出了水面。在美好的80年代之后,法国的艺术市场在1991年初轰然崩溃,艺术品价格一落千丈——也正是因此,这场关于“当代艺术危机”的论战才不早不晚于1991年爆发。和眼下的经济危机一样,国家似乎成了惟一的“救市”力量:法国政府通过艺术基金购买作品,颁发奖金、资助艺术家,以各种方式积极介入。麻烦的是:这看似是件好事,但在某种意义上说却更加剧了当代艺术的危机——甚至是最严重的危机。
这其间的原因说来也不难理解:国家力量支持当代艺术,一个必然的后果便是艺术家依赖其存活,结果是“艺术成为一个职业化的艺术界管制下的行业”,导致“艺术家的公务员化及其社会地位的学院化”。于是,虽然“几乎所有人都对国家预算中1%的文化支出表示敬意”,但法国的当代艺术却还是“原地踏步”,法国的艺术家仍是“收入可怜且不受尊重的职业”,当代艺术即使有优秀作品仍然缺乏反馈,其结果还是迎来了最终的危机。最糟的是,在作者看来,如果国家对艺术的行政管理体制要求“文化也要有效益”,那这将是艺术的彻底公务员化——在这种观念下,艺术的存在变成了公务员证明自己职业价值的活动,一种哪怕是无人来参与仪式也要维持的公共服务。
乍看起来,这些发生在法国的争论与我们时空距离遥远,但事实上在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它对中国现当代艺术的极强针砭意味。在这个时代,不止是经济、文化、艺术全球化了,危机和问题也同样全球化了。如果对中国而言有什么不同,那可能就是某种“时差”:发生在二十年前法国的这场论战,对今天的中国仍具现实意义,而要是在二十年前反倒是超前的,因为当时的中国当代艺术尚未出现如此严重的问题。套用马克思的话说,历史不但会以悲剧、喜剧多次出现,而且还会在不同地方出现。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当代艺术基本都是抽象、晦涩难懂的象征,它们创作出来的作品都是给另一些艺术家看的,而不是为了
让公众明白。
B.当代艺术崩溃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审美标准可以适用于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C.因为整个社会的变迁,所以当代艺术出现了危机。
D.套用马克思的话,是为了说明在法国出现的当代艺术崩溃现象有可能会在中国出现。

E.国家力量支持当代艺术,必然会导致“艺术家的公务员化及其社会地位的学院化”。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使当代艺术产生危机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因为艺术的不断的自我破坏,不但疏离了公众,变成一种内行人的游戏,更重要的是如今已无任何共识
(它们多数已被视为霸权而遭摧毁)可以让不同艺术之间对话。
当代艺术如今已无任何共识(它们多数已被视为霸权而遭摧毁)可以让不同艺术之间对话。
因为当代艺术基本都是抽象、晦涩难懂的象征,它们创作出来似乎更多是给另一些艺术家看的,而不是
为了让公众明白。
因为法国的艺术市场在1991年初轰然崩溃,艺术品价格一落千丈。
为什么法国政府对当代艺术的积极介入却更加剧了当代艺术的危机?(4分)
综观全文,当代艺术有哪些危机?(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辽宁舰”上最后的八天七夜
——追记航空工业英模罗阳
辛阳何勇白天亮
这是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
11月25日,沈阳。天色阴沉,寒风凛冽。
在外奔波17天。罗阳回家了。傍晚时分,汽车缓缓开进了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家属区。
车窗外,有他熟悉的温暖的家。可他,永远回不去了。
“辽宁舰”上的八天七夜,是他和同事们,和他心爱的战机共同度过的最后一段时光。让我们走进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细说这位“航空英雄”和他执着的航空信念……
11月18日晴初登“辽宁舰”
带着旅途奔波的疲惫,11月18日早晨7时,罗阳乘坐直升机登上“辽宁舰”,开始执行歼-15起降飞行训练任务。
罗阳匆匆把行李放下,没有做任何整理。巨大的压力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他。
他很着急。上舰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急着询问此次海试飞机每天怎么训练,今后8天里的日程安排。
褚晓文比罗阳早登上“辽宁舰”几日,情况要比罗阳熟悉一些。他曾嘱咐罗阳,上了“辽宁舰”,最好先认认门,这里太大了。
13时30分,上午海试飞行结束。罗阳并没有按照褚晓文交代的来熟悉“辽宁舰”上的生活,而是到各个仓位,到飞机塔台,到方舱……他想要尽快地熟悉这里的工作环境。“我来得晚,第一次上船,我对船不了解。”罗阳这样对褚晓文说。褚晓文回忆说:“他很心急,希望能一下子进入到工作状态。”
11月19日至21日晴基建日
浩瀚的大海,一望无边。
此后的几天,舰载机——歼-15海试飞行后要接受例行检查,同时飞行人员也要进行基础的流程演练,“辽宁舰”也要进行适时的“体检”。
“辽宁舰”少了些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安静了许多。
罗阳依旧停不下来。他想知道每一个细节。他向海军询问下一步海试飞行的工作要求,向空军询问今后对飞机制造的要求,向总设计师孙聪询问飞机试飞时还需要做哪些改进,向司令员和参谋长询问舰载机能否满足中国海军的需求。他在为下次随船海试做着准备工作。
每天晚上6时,航空例会和晚餐后,罗阳和褚晓文都要在甲板上走走。褚晓文说,罗阳能走上10到12圈,“他在思考,思考着歼-15以及沈飞和中国航空的未来”。
11月23日、24日晴海试日
轰鸣。震得人心中翻腾。
歼-15起落时巨大的轰鸣声牵动着“辽宁舰”上的每一个人。
罗阳看待歼-15,如同看待自己的孩子一般。每次起降,罗阳总是在距离它最近的位置。
罗阳是接替谢根华上舰的,谢根华告诉罗阳,飞机起降时产生的巨大轰鸣,可以通过张大嘴巴大声呼喊来抵消对人体的影响。
然而,每次起飞降落,罗阳都要拿出笔记本,在上面写下些什么,似乎忘记了谢根华和他所说的这些要点。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董事长孟军说,他是在记录飞机起降时的位置。
压力。压得人喘不过气。
舰载机——歼-15,中国国防的期盼,全世界在瞩目。歼-15海试,不能失误,更不能失败。
从飞机立项到设计、制造、飞行,罗阳都参与其中。看着自己亲自研发制造的飞机就要首飞,充满了热爱、期待,但又充满了无限担心,压力之大、责任之重,难以想象。
“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验罗阳的巨大压力,”孟军说,“作为歼-15的研发制造者,在一旁观看、记录着舰情况可以说是提心吊胆。而歼-15起飞时巨大的轰鸣声,更是震得人心脏难以承受,但罗阳却坚持记录了任何一批次飞机的触舰、复飞等动作,他的观看点离飞机最近距离不超过20米。”
兴奋。激动得忘了病痛。
11月24日,“辽宁舰”首批舰载机全部完成航母起降飞行训练。
“任务完成了,我很欣慰。”由于保密要求,这是罗阳上舰后打给妻子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电话。
11月25日阴霾返航日
成功,离舰,鲜花。
人们在拥抱,在欢呼,在庆祝。
罗阳显得有些疲惫,他没有和身边的人拥抱,没有像他们那样激动;他只有淡淡的微笑,略带疲惫的微笑。
欢迎的人群中,谢根华在,褚晓文也在。可是他们在甲板上没有看到老罗,再往甲板下面看,看到了孟军、孙聪。褚晓文说,罗阳是最后才下来的。
褚晓文对迟迟下来的罗阳说:“辛苦了。”
舰载机——歼-15成功起飞,而罗阳却倒下了,不再起来。
送别罗阳的人说,他的遗容很安详。
(选自2012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请结合文本概括航空工业英模罗阳的品质特点。
答:
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罗阳显得有些疲惫,他没有和身边的人拥抱,没有像他们那样激动;他只有淡淡的微笑,略带疲惫的微笑。
答:
简要分析这篇文章语言的主要特点。
答:
这篇新闻报道,采用了日记的形式,你认为这样写作有什么好处?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宿店
师陀
①客人投进店里,已是迟暮。
②说是店,其实只是沿路而筑的一间小小的石屋。屋后便是岭,石隙里蓬蓬勃勃生着荆棘和野草,左边植着三五株什么树木,挺拔的身干高高插入夜空。树下有一座羊舍,用红石片砌的,倒也整齐。越过路,正临着门的是那溪涧;至此水势好像大了些,只听见汩汩的响。
③店家叼了烟袋,立在路旁,迎候着客人。“路上好运气啊!”这样招呼着,他堆起笑脸,并没有什么手势。
④店家是一个六十余岁的老人,五短身材,倒有一副粗大的骨架,走路时两脚分开,鸭子似的,足见当年挑过重担,出过大的力气。那装束,使见了的人也分不出是他像熊,或者是熊像他,总觉得可笑。
⑤“好了啊。”牧羊女在灶下招呼了一声。老人蹒跚地走了进去,不久就端出半钵热汤,打发客人洗脚,自己也在旁边坐下,一面吩咐那姑娘烧饭,又慢慢装上烟袋。小狗卧在老人脚边,呼呼地打着鼾吹。不知从何处来的雄鸡,在路上拍着翅,咳嗽着昂然踱了进来。
⑥天色渐渐黑了下来了,光辉的星星在窥着人间。悄寂的夜,沉沉地覆盖着群山,对面那岭在朦胧中露出它的尖顶。矮树同荆棘时时发出呓语的骚嚷。那在暗中发光的路,则寂然伸向远处,是纵然贪路的客人也已落店的时分。只有溪涧里的水潺潺流着,一点也不显出疲倦。灶下熊熊的火光在门外的路上、在对岸的崖上跳跃着。老人忽然从沉默中抬起头来,手插进毡笠下面搔着头,大声嚷道:“要把锅烧红了啊!”“知道了!”那女孩愤忿地这样应着。虽然看见火光已经低微下去,老人仍旧咕噜着说:“知道了,不要把自己也塞进灶里去才好呢!”
⑦却说那客人将脚浸在钵里,痒痒的正要入睡,吵声忽然把他惊醒,这就想起那牧羊女。他打着哈欠,问是店家的什么人,说是倘不遇见那位大姐,保不定要在溪谷里过夜了。
⑧老人听了这话,也不作声,一面磕着烟袋,径去招呼灶下的姑娘。“喂,喂,丫头,这客官说是你的熟人哩。”“熟人便怎样?一个鼻子加两只耳朵!”“呵,你看这嘴!”老人笑着说。“你要知道,哥哥不回来,须怪不得爷爷啊。”
⑨现在我们不妨假想,这家人原来也许并不这样冷清,只因别的人都先后死去,所以剩下了祖父、哥哥、妹妹三口,却是仍旧清苦地活着,或者是下山去置办东西时曾答应给她买头巾的哥哥还没有回来,或者是她洗手的时候把戒指落到溪里了,或者是昨天夜里黄鼠狼拖去了她养的小鸡,因此发起脾气来了。
10这时那小狗跳到路旁,汪汪大嗥。老人站起来,咳嗽着沿了溪涧走去,过了一刻,又慢慢地转回。那女孩直迎了出来,急切地问道:“爷爷,回来了吗?”老人眨着眼,打趣说:“爷爷是回来了,哥哥可没有。他说,一生也不回来,连爷爷也不要了,丫头太淘气!”这样打着哈哈,惹得那狗似乎也笑起来,左跳右跳只想和他亲嘴。几乎一直都沉默着的那客人,这时已经洗完脚,在懒散地吸着烟。
11在群山上面,密布着和蔼而渊深的夜,游过淡描的云,溪涧则在荒寂中发出含糊的谵语。就在这与世隔离的山谷里,这终年喃喃的溪边,人们上山打柴或牧羊,一年一年地活着,在石头上生根。这是自然的结果,连嘴都显得笨拙起来了。当吃过饭之后,在挂在墙上的灯下,客人坐在炕上,凭着几案,问起店主人的家境。店主人则慨叹一声,慢吞吞向客人诉苦道:山货贱,洋货贵,卖点山货也得上税,祖孙三口快活不下去了。至于客人,我们权且把他当做调查民间的“调查家”吧。
12最后我们要讲那牧羊女了。她检查过羊舍,独自立在路上。月亮忽然从远远的溪涧的彼端升起,树木的影,小屋的影,倒印在崖上、路上、闪闪发光的水上。她遥望着隐入月色中的小径,那通着无数山岭的小径,默默地站了许久,然后失望地叹了一声气,懒懒地走进小屋。
13“你讲什么呀,爷爷?”“山魈!”这样说了之后,三个人便都睡了,老人还咕噜着:“明天哥哥会回来的,我派老苍龙把他抓回来。”
14不久就只剩下浓浓的鼾声。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底
(选自《师陀散文选》,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店主人的形象。
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小狗卧在老人脚边,呼呼地打着鼾砍。不知从何处来的雄鸡,在路上拍着翅,咳嗽着昂然踱了进来。
(2)“熟人便怎样?一个鼻子两只耳朵!”
请简要说明第12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文章说“至于客人,我们权且把他当做调查民间的‘调查家’吧”,假如你是那位客人,你会感受到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
宗白华
诗哲泰戈尔曾说过:“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比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更值得宝贵的?中国文化使人民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他们已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不是科学权力的秘密,而是表现方法的秘密。这是极其伟大的一种天赋。”
他的这几句话里,包含着极精神的观察与意见,值得我们细加思考。
先谈“中国人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东西方古代哲人,都曾仰观俯察探求宇宙的秘密。但希腊及西洋近代哲人倾向于拿逻辑的推理、数学的演绎、物理学的考察去把握宇宙间质力推移的规律,一方面满足理知了解的需要,一方面导引西洋人去控制物力,发明机械,造福民生。西洋思想最后所获得的是科学权力的秘密。中国古代哲人却是拿着“默而识之”的观照态度,去体验宇宙间生生不已的节奏。即泰戈尔所谓旋律的秘密。《论语》上载: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四时的运行,生育万物,对我们展示着天地创造性的旋律的秘密。一切在此中生长流动,具有节奏与和谐。老子也从他高超严冷的眼里观照着世界的旋律,他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活泼的庄子也说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他把他的精神生命体合于自然的旋律。荀子歌颂着天地的节奏:“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而生,各得其养而成。”
中国古代哲人找到了宇宙旋律的秘密,并且把这获得的至宝,渗透进我们的现实生活,使我们生活在礼与乐里,创造着社会的秩序与和谐。我们又把这旋律装饰到我们日用器皿上,使形下之器启示着形上之道(即生命的旋律)。中国古代艺术特色表现在日用器皿的各种图案花纹里,而中国最光荣的绘画艺术,也还是从商周铜器图案、汉代砖瓦花纹里脱胎出来的呢!
再谈“中国人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在新石器时代,我们制作了玉质的日用器皿,后来把它们作为我们政治上、社会上及精神人格上美丽的象征物。在青铜器时代我们竭尽当时的艺术技能把日用器皿,如烹饪的鼎、饮酒的角等等,制精制美,使它们成了天地境界的象征。我们赋予最现实的器具以崇高的意义,优美的形式,使它们成了天地境界的象征。我们赋予最现实的器具以崇高的意义、优美的形式,使它们不仅仅是我们役使的工具,而且可以同我们对语,同我们情思往还。
但我们也曾得到过科学权力的秘密。火药同指南针这两项发明到了西洋人手里,成就了他们控制世界的权力——路上霸权与海上霸权,中国自己倒成了这霸权的牺牲品。
我们发明火药,却用它来制造奇巧美丽的烟火,使人们在新年里享受平民式的欢乐。我们发明指南针,并不曾向海上获取霸权,却让风水先生勘定我们庙堂、居宅及坟墓的万位与走向,使我们生活中顶重要的“住”,能够选择优美适宜的自然环境。
中华民族很早发现了宇宙旋律及生命节奏的秘密,以和平的音乐的心境爱护现实,美化现实,却轻视了科学征服自然的权力,使我们不能摆脱贫弱的地位,在生存竞争剧烈的时代,受人欺侮,我们的灵魂粗野了,卑鄙了,怯懦了,也现实得不近情理了。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正面临着极大的问题。
(选自《艺境》,1946年,有删节)
关于“中国人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哲人仰观俯察宇宙秘密的目的,并不像西方哲人那样想获得“科学权力的秘密”。
B.发现宇宙秘密的能力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被泰戈尔认为是中国人的一种极其伟大的天赋。
C.中国古代哲人找到的“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不是科学权力的秘密,而是表现方法的秘密。
D.中国古代哲人把找到的宇宙旋律的秘密渗透进现实生活,创造着社会的秩序与和谐。

下列各项不能体现“中国人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的一项是

A.四时运行和万物生育,展示着天地创造性的旋律的秘密,中国人本能地找到了这种秘密。
B.新石器时代制作了玉质器皿,后来我们把它们作为政治、社会和精神人格上美丽的象征物。
C.我们将崇高意义与优美形式赋予现实的器具,使它们已不再仅仅是被役使的工具。
D.我们没有用火药和指南针来获取霸权,而用来享受新年的平民式的欢乐和适宜的自然环境。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西方哲人探求宇宙万物的目的是了解与控制,因此他们根本就体会不到探求过程中的真谛与乐趣。
B.庄子把他的精神生命体合于自然的旋律,而荀子歌颂天地的节奏,他们对宇宙旋律的体验大相径庭。
C.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体现在“中国文化使人民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
D.在重视科学征服自然的权力的同时,我们更应坚持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否则,我们便不能摆脱贫弱的地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