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抗战时期,中日双方报刊上登载的部分战役中日方伤亡情况的统计数据
| 战役名 |
中方统计 |
日方统计 |
| 平型关战役 |
歼灭日军1000余人 |
亡167人,伤94人 |
| 武汉会战 |
毙伤日军20万余人 |
自身伤亡3万余人,因病减员6.7万余人 |
| 徐州会战 |
毙伤日军5万余人 |
伤亡3.2万余人 |
| 百团大战 |
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俘日军280余人、伪军1.8万余人 |
亡302人,伤1719入,皇协军(伪军)伤亡失踪1202人 |
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国共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 B.日方的统计数据比较可信
C.双方开展激烈的宣传攻势 D.八路军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19世纪40年代英国最终征服印度,马克思感慨说:“问题并不在于英国是否有权利来征服印度,而在于印度被不列颠人征服是否要比被土耳其人、波斯人或俄国人征服要好些。”下列观点最切合马克思这一论述的是
| A.英国有权利征服印度 |
| B.英国侵略印度具有双重作用 |
| C.先进文明侵略落后文明值得肯定 |
| D.英国征服印度是好的 |
著名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死后安葬在巴黎的先贤祠,其棺木外形设计如图7,从正面看,庙门微微开启,从门缝里伸出一只手来,手中擎着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对这一设计寓意最合理的理解是
| A.卢梭主张实行开明君主制 |
| B.卢梭的思想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指导思想 |
| C.卢梭的思想成为法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
| D.卢梭背叛了基督教 |
图6中两幅不同版本《马可·波罗游记》中的插图反映了当时欧洲人心目中的中国人形象。第一幅插画中的人物都穿着中世纪欧洲的服饰,第二幅画中中国人的形象更符合实际,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文艺复兴运动影响了绘画的风格 |
| B.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市场形成 |
| C.东西方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 |
| D.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 |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德尔玛指出:“现代欧洲文明源于古希腊和罗马的文明,因为欧洲人从希腊那里‘继承了关于任何社会的某种概念的动力线’;而从罗马那里‘继承了一种政治的和法律的思想,一种范畴。” 对“动力线”和“一种范畴”的概括最全面、对应最准确的是
| A.人文主义思想和民主政治形式,国家尊重个人权利 |
| B.人民主权原则和轮番而治方式,个人尊重国家利益 |
| C.公民大会机制和陪审法庭监督,冲叭和团体的权利 |
| D.个人主义碑想和民主社会观念,国家的权利和利益 |
有学者这样评价柏拉图:“柏拉图著作的影响(不论好坏)是无法估量的。人们可以说,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的;但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说是非柏拉图的。.这位学者主要想表达
| A.柏拉图的思想有正反两方面相等的影响 |
| B.柏拉图的哲学思薄钩成了西方哲学的核心内容 |
| C.柏拉图著作直接影响了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
| D.柏拉图的思想对西方影响巨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