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 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 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两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的薪水补 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 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君与民的关系曾在中外政治发展中不断探索,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请回答:
(1)图中唐太宗这句话的思想内涵是什么??这一思想在康乾盛世时期是如何得以体现的?请用史实说明



20090531

(2)材料二中三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异同?



人类社会的古代几大文明区域呈点状分布,相互间基本处于隔绝状态,孤立地发展着。随着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逐渐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几大主要文明区域连接起来。请写出开辟新航路的两位著名航海家。分析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工业文明兴起,人类社会从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实现重大跨越。概括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各自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产生的重大影响。
(3)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19世纪四十到六七十年代的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阅读下列有关山东经济发展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清代刑部抄挡》记载,嘉庆年间,在淄川的煤矿,有矿主康甫得雇佣佣工李新孔入煤场工作,议明每日工价京钱250文。
(1)材料一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领域出现了哪一新现象?此时中国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是什么?
材料二 1868年,瑞蚨祥在山东济南成立,1893年设立了北京分号。在短短几年内几乎垄断了京城绸布行业。同时在天津、青岛、烟台、上海等地的分号也相继设立。
材料三 1887年5月,李鸿章上奏朝廷,建议开办淄川铅矿。1887年,山东巡抚张曜又主持开办了淄川煤矿。第二年开始使用少量机器进行开采。
(2)材料二、三中瑞蚨祥与李鸿章、张曜开办的企业各属于哪一类企业?李鸿章当时属于哪一运动的代表人物?
(3)上述企业的创办,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四 1956年,瑞蚨祥公司向毛泽东主席呈写了《瑞蚨祥公司生产情况报告》。毛主席指示:“历史名字要保存,瑞蚨祥、同仁堂一万年要保存!”
(4)指出材料中毛泽东主席所说瑞蚨祥“历史名字要保存”的历史背景。毛主席的指示有何重要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7年8月,国民政府南京国防会议上,一致通过以“持久消耗战略”作为中国抗战的战略指导方针,即“利用我优势之人力与广大国土,采取持久消耗战,一面消耗敌人,一面培养国力,伺机转攻势,击破敌人,争取最后胜利”。
——摘自《国共两党关系史》
材料二 陈诚在1946年所著的《八年抗战经过概要》中论述到:国民政府军队抗战活动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持久抵抗时期;第二期为敌我对峙时期;第三期为我总反攻时期。
——摘自《中国国民党简史》
材料三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依据中日战争互相对立的基本特点,阐明了实行持久战的道理,指出持久战具体地表现于三个阶段之中:第一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阶段;第二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战略反攻阶段,即敌我战略相持阶段;第三阶段,足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尽可能地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迟滞和遏制敌人的战略进攻,争取时间,动员和组织民众,调动一切潜在的抗战因素。第二阶段是持久战的枢纽,其基本任务,是用一切努力去准备我之战略反攻所必需的一切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扩大和巩固抗日统一战线,切实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摘自《中国共产党的战略策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国民党和共产党对中国抗日战争基本战略看法的相同点。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指出国民党和共产党对中国抗日战争基本战略看法的根本不同点。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3)你如何看待国民党确定“持久消耗战略”的方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2年,英国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由,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并致函两广总督,通报此事。英方在信函中说,英国国王为了“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决定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使团携带有英国国王赠送给中国皇帝的许多精美礼物,以表达英国国王的真诚心意,从而“发扬两国之利益,建立两国永久之协和”。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译文称,英国国王命“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
──摘编自《清史编年》等
材料二 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回信中说: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肫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山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摘编自《清实录》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陈述两国关系方面,两广总督上呈的译文与英方信函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英国国内背景。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乾隆皇帝对英方要求的回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