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此外海底电缆的铺设、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话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这一材料表明
| A.电力技术的应用有助于世界市场形成 |
| B.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范围非常广泛 |
| C.电力技术的应用使人们之间联系更加方便 |
| D.通讯技术是电力应用的标志性成就 |
公元前246年秦国修建郑国渠之后,该灌区面积为4万余顷,粮食亩产达到6石4斗,而当时其他诸侯国;粮食单产普遍只有1石5斗左右。这反映出
| A.粮食在民间的价格随之降低 | B.其他诸侯国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
| C.秦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较大 | D.农业发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
下图为1965年关于法国总统戴高乐的一幅国际政治漫画《欧洲,即我》。这幅漫画反映了
| A.法国强调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 | B.欧共体各国联合与美苏相抗衡 |
| C.法国希望取得领导欧洲的地位 | D.欧洲的北约诸国依附于法国 |
1951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演说称:“对日媾和是一种‘和解’的媾和——美国最关心的是保护日本不受侵略,同时希望日本也不威胁别国的安全。”美国这一政策
| A.成为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肇始 | B.承认了美日是平等的伙伴关系 |
| C.有利于提高战败后日本的国际地位 | D.表明美国竭力避免新的世界大战 |
1971年,美国建议,从联合国中取消“中华民国代表权”属于重要问题,需大会三分之二多数通过,可以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进入联合国,但不剥夺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美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力图使台湾当局在联合国有一席之地 | B.要求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 C.坚持在国际上孤立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 D.拉拢新中国以增加与苏联斗争的力量 |
1950年,英国政府认为,承认新中国虽不是保护英国在华利益的“灵丹妙药”,但至少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而且,“如果不与这个政府建立关系,我们就不能对它将来的发展施加影响”。当时英国的对华认识
| A.反映出中英双方的战争危机消失 | B.反映出新中国不承认旧的中英关系 |
| C.没有预料到新中国会倒向苏联一边 | D.与美国的对华政策高度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