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孔教”本失灵之偶象、过去之化石,应于民主国宪法,不生问题。只以袁皇帝干涉宪法之恶果,天坛草案,遂于第十九条附以尊孔之文,敷衍民贼,致遗今日无谓之纷争。……盖孔教问题不独关系宪法,且为吾人实际生活及伦理思想之根本问题也。
孔教之精华曰礼教,为吾国伦理政治之根本。其存废为吾国早当解决之问题,应在国体宪法问题解决之先。
愚以为三纲说……应为孔教之根本教义。……儒教之精华曰礼。礼者何?……尊卑贵贱之所由分,即三纲之说之所由起也。
……妄欲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陈独秀《宪法与孔教》(1916年11月1日《新青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概述陈独秀对儒学的评价。
(2)你如何看待陈独秀对儒学的评价?
近日,教育部网站披露了已经制定完成的高考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中高考英语改革的部分细节,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大家谈沦的焦点更引申到此举对中国“英语热”的影响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洋泾浜泛指洋场和租界。上海租界设立后,原来在香港、澳门、广州以及南洋的洋行纷纷在上海开设分支机构,随之一些作为买办和职员的广东人也到了租界。他们用粗通的英语充当贸易中间人,于是在洋泾浜附近出现了一种语法不准,带有中国口音的英语,称为“洋泾浜英语(Yang King Pang Fnglish)”。
同时在上海其他籍贯的商人为了争取与外商直接打交道,纷纷学习英语。一些出版商也乘机赶印了一种以中文读音注音的英文速成手册,直接就叫《洋泾浜英语手册》。所以洋泾浜又特指用中文音译的英文。开始洋泾浜英语多以广东地方的发音为准,以后随着宁波商人的大量涌现,逐步以宁波方言发音来注音。
——《百度百科·洋泾浜英语》
材料二英语是目前公认的美国国语和英美技术与金融等领域的通用语,尤其是美式英语,似乎给予全世界的男人和女人——特别是年轻人——一种“充满希望”的感觉,物质进步、科学与实践经验进程的代名词。整个世界大众消费、国际交流、通俗艺术、两代人的冲突、技术专制都被融入到美式英语、英语引证和语言习惯中。
——乔治·斯坦纳
材料三现在有“世界第一强势语言”之谓的英语,也饱受到其他语言的严重“污染”。2006年2月的《泰晤士报》曾发文评价“中式英语”( Chinglish)的影响,据总部设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全球语言监测机构”发布报告称,英语正在经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变革,第100万个英文字将在这年夏天出现。而且,自1994年以来加入国际英语行列的词汇中,中式英语贡献了5%到20%,超过任何其他来源。
——雷颐《张氏困境与央视尴尬》
(1)材料一中洋泾浜英语多以广东地方的发音为准,逐步以宁波方言发音来注音,从经济角度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2)材料二中“美式英语”为什么成为“物质进步、科学与实践经验进程的代名词”?
(3)分析材料一中的“洋泾浜英语”到材料三中“中式英语”的变化有何本质的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九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中国于十九世纪后半期创建新式工业。当时,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路”。“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指铁路。为了制造“机”、“船”,修筑铁路,钢铁的生产也突出出来。
这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都是追赶时代的。可以说,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从封建统治集团分化出来的开明派部分地捕捉到时代脉搏.认识到这些基础产业和设施对中国“求强”、“求富”的重要意义。
——董志凯《从“机船矿路”到“瓶颈产业”——中国百年投资结构之联想》
材料二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资本的严重不足一是以传统农业为主而人口众多,积累非常有限(1949年美国中关关系白皮书甚至断言中共不能解决吃饭问题);二是人力资本也非常有限,大量的劳动力是文盲,科技人员和具有专业技术的产业工人严重不足。而资源的不足,一是表现在人均耕地的严重不足,同时也严重缺乏可以用来出口换汇的木材、石油、矿石等。在这种情况下,同时面临着国际环境的压力和大国的统一和安全,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这就是苏联率先实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
材料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l)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化兴起的时代背景及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所提供的历史背景,说出当时我国在工业化道路探索上的实践活动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二、三,与建国初期相比,当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有何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希腊的黄金时代》一书的作者W·杜兰总结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历史上最狭隘也是最充实的:最狭隘,系指其享受民主权利的人数之少,最充实,是谓全体公民在管制立法及治理公众事务上的直接与平等权利”。
——张强《雅典春秋——古典文明的繁荣与衰落》
材料二议会民主成为近代民主的象征。由于代议制民主是一个“最复杂的政体形式”(康德语),因而演绎出某些重要特征。首先是普选制的诞生,其次是近代政党的问世……第五,资产阶级改造并控制议会之后,使议会成为与行政机构相抗衡的机构。三权分立与相互制衡的权力机构遂成为近代民主政治政权组织的基本原则。
——应克复等著《西方民主史》
材料三 1949年的《组织法草案》,非常明确地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是像苏联那样的“无产阶级专政”,而是一种由中共领导的、以四个阶级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西方民主与古代雅典民主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以19世纪70年代的法国、德国为例,说明议会是如何与行政机构“相抗衡”的。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新中国实行了哪些不同于苏联的政治制度?综上所述,你如何认识“民主制度”?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形成受到亨利·乔治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亨利·乔治)的学说,深合于社会主义之主张,而欲求生产分配之平均,亦必先将土地收回公有,而后始可谋社会永远之幸福也。……欲解决土地问题,我国今日正一极佳时期也。趁此资本未发达,地价未加增之时,先行解决,较之欧美其难易有未可同日以语。
——孙中山《社会主义之派别与方法》
材料二孙中山提出了“平均地权”的政纲,作为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这一政纲的具体实施办法则是“定地价”和“土地国有”。所谓“定地价”和“照价纳税”,就是由地主自报地价,国家征以重税,同时国家又握有土地国有之权,可以随时按地价收买地主土地。……“在国家一方面而言,无论收税买地,皆有大益之事”。这样便消灭了土地投机和土地垄断,而能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这(注:指亨利·乔治等的资产阶级国有土地论)是工业资本家对地主怀抱的仇恨的率直的表现,因为在工业资本家的心目中,地主是无用之长物。是在资产者的生产的全般机构里面的一个累赞。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材料四民生主义真是达到目的,农民问题真要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现在俄国推翻一般大地主,把全国的土地都分到一般农民,让耕者有其田,耕者有了田,只对于国家纳税,另外没有地主来收租钱,这是一种最公平的办法。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才算是彻底的革命。
——孙中山《耕者要有其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三,孙中山认为亨利的学说“深合于社会主义之主张”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分析孙中山为什么认为当时解决土地问题“正一极佳时期”?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实现“平均地权”的主要措施。结合材料三分析这些措施与亨利的主张在本质目的上有何一致性?
(3)据材料四,孙中山在土地政策上有何新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也有为人垢病之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真正达到了“尽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的目的。其时,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
——摘编自程念棋《中国历代变法类型及其成败》
材料二用限制商人获利、控制市场流通的手段,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体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就近与低价,这叫似吸贵就贱,用近求远”。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苏)辙曰:“以钱货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法不能禁。钱入民手,……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恐鞭捶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续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王安石变法中的哪两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了哪些成效?
(2)材料三中,苏辙抨击的是王安石的哪一项变法措施?抨击的理由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今政府的经济工作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