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多肽分子式是C19HXOYN4S2(无二硫键),已知该多肽是由下列氨基酸中的某几种作原料合成的:亮氨酸(C6H13NO2)、天冬氨酸(C4H7NO4)、苯丙氨酸(C9H11NO2)、丙氨酸(C3H7NO2)、半胱氨酸(C3H7NO2S)。以下对该多肽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有3个肽键 |
| B.只有1个羧基 |
| C.含有氧原子和氢原子的数目分别为7和26 |
| D.水解后得到3种氨基酸 |
如图甲、乙表示真核生物遗传信息传递的两个过程,图丙为其中部分片段的放大示意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酶1和酶2是同一种酶 |
| B.图乙所示过程在高度分化的细胞中不会发生 |
| C.图丙中b链可能是构成核糖体的成分 |
| D.图丙是图甲的部分片段放大 |
真核细胞某生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酶1可使磷酸二酯键断裂,酶2可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 |
| B.a链和b链的方向相反,a链与d链的碱基序列相同 |
| C.该图表示DNA半保留复制过程,遗传信息传递方向是DNA→DNA |
| D.c链和d链中G+C所占比例相等,该比值越大DNA热稳定性越高 |
1952年“噬菌体小组”的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细菌过程中的功能,实验数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外的32P含量有30%,原因是有部分标记的噬菌体还没有侵染细菌或由于侵染时间过长,部分子代噬菌体从细菌中释放出来 |
| B.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足够长以后,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 |
| C.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始终保持在100%,说明细菌没有裂解 |
| D.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时间要适宜,时间过长,子代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体内释放出来,会使细胞外32P含量增高 |
若1个35S标记的大肠杆菌被1个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裂解后释放的所有噬菌体
| A.一定有35S,可能有32P | B.只有35S |
| C.一定有32P,可能有35S | D.只有32P |
如图,病毒甲、乙为两种不同的植物病毒,经重建后形成“杂种病毒丙”,用病毒丙侵染植物细胞,在植物细胞内增殖后产生的新一代病毒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