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推进依法治国不仅要求制定出现代化的法制,还需要公民树立法治信仰。法治信仰是指把法治当作一种理想,将法律视为生活终极目的和意义的一部分。“法律只在受到信仰,并且不要求强制力的时候,才是有效的。真正能阻止犯罪的乃是守法的传统,这种传统又植根于一种深切而又热烈的信念之中——法律不仅是世俗政策的工具,而且还是生活终极目的和意义的一部分”。
中国社会正经历着现代转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得人们由传统熟人之间的社会进入了陌生人之间的社会。与熟人社会强调人身依附、人情至上不同的是,现代的陌生人之间社会的正常运行依赖于规则治理,人们听命于规则、对规则负责、受规则保护。法律作为现代规则的核心,是正义的象征,是生活的目的。
目前许多人缺乏法治信仰,他们对法律价值的理解依旧停留在传统的法律工具主义层面,即法律是国家和政府治理社会的工具、是个人维护利益的工具。这直接导致相当多的人对法律采取一种机会主义的态度:法律对我有利,我就服从、使用它;法律对我不利,则绕过它、践踏它。
法治信仰缺失有着深刻的思想文化根源。自先秦始,人们观念中的最优治理是圣人之治,其次是贤人之治。儒家政治哲学更是概括出了一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圣而王的理论。法律只是圣明统治者“牧民”的鞭子。由于当代教育在现代法治价值观教育方面的欠缺,许多人仍然受传统法律文化的束缚。很多人守法是出于害怕惩罚,即属于“要我守法”而非“我要守法”。
(1)结合材料,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意识的论述,论证树立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必要性。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怎样让公民“视法律为他们生活的终极目的和意义的一部分”。
对于“大老虎”落马,人民群众一般都拍手叫好。但是,某“大老虎”的乡邻因当初没有沾上光而牢骚满腹,直言该“老虎”心中没有家乡人,他们觉得自己村里出了这么大的官,却一点好处也没有沾到;也有 “大老虎”的乡邻抱怨大老虎倒台后乡邻们的生活大不如前,因为该“大老虎”对乡邻很光照,他的故乡因他的光照交通条件发展机遇都要比邻乡好。      
(3)请从辩证法中选择一个合适的哲学原理并结合材料评价“大老虎”的乡邻们的抱怨。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困难
知识点: 辩证认识和运用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科学发展观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一:“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互联网上官民良性互动的局面正在逐步形成,互联网业已成为了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新平台之一。很多重大社会事务的决策,有关部门都开始公开征求意见,问计于民。社会各届人士也以强烈的主人翁意识踊跃参与,纷纷通过电子邮件、信件和登录政府部门门户网站等多种渠道发表意见和建议。
材料二:人民网等知名网站设立“留言板”,广大网友通过留言板向中央领导、部委领导、省委书记、知名企业、地方领导提出意见建议、投诉请求、反映情况。截至2010年7月,公开回复人民网网友留言的省级党政“一把手”己累计达到41位。
请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如何认识广大网友通过网络留言板与领导的沟通?
(2)为什么各级领导越来越重视网民的网络留言?

2011年1月29日,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某校高三(1)班的同学通过上网搜索到关于水利问题的3个微博,他们纷纷参与留言或者发问。
微博一:[古今治水 利国利民]

网友gujing:我国地理气候条件复杂,水旱灾害频繁,是世界上治水任务最艰巨的国家。水利兴而天下定,天下定而人心稳,人心稳即有生产积极性;社会有粮则百业兴,整个社会必然繁荣昌盛。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水利工作,领导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同学丙:从大禹开始,历朝历代统治者都高度重视水利。
同学丁:如今的党和政府尤甚。

(2)请结合网友gujing的观点,运用唯物史观的有关知识分析同学丁的观点。
微博二:[群策群力 创新治水]

网友xianji: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决定》,安徽省委、省政府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意见,大家读了之后谈谈该怎样贯彻这一意见?
同学戊:加强技术研发,大力开展科普培训;
同学己: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
同学庚:把水利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同学辛:从我国古今治水实践中汲取经验。

(3)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简要说明上述四位同学建议的依据。

世界总是在动荡中前行的。最近,国内外接连发生了很多事情,引起了世人的关注,让世人留下了太多的记忆和思考。
材料一受埃及、突尼斯影响,阿尔及利亚、伊朗、巴林、也门和利比亚等北非和中东多国近来政局动荡,引发大规模暴动和骚乱。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腐败、高失业率、贫困问题、经济衰退、部族之争、美国重塑中东亲美阵营等。
材料二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9.0级特大地震,由大地震发生的海啸给人类带来严重灾难,伴随地震发生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核辐射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同时人类也陷入深思:人类能否准确预测地震呢? 研究人员永不言弃,虽然到目前为止,人类并未发现非常有效的准确预报地震的方法,但绝大部分科学家坚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一定能够找到一种准确预测的方法,绝大部分科学家对地震预测持乐观态度。
(1)就北非、中东内乱发生的原因,结合所学的《政治生活》知识,谈谈这对我们国家有什么启示?
(2)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说明人们为什么会对地震预报产生了疑虑? 科学家又为什么会对地震预测持乐观态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继社会制度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之后,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第三次重大抉择。围绕这一主题,同学们分组进行研究。
第一组同学研究“更加注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经过研究,大家形成了几点共识。
(1)作为小组发言人,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完成下表格式报告。

材料二由于多方面原因,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偏低,消费不足,说到底有三个原因:一是“没钱花”,居民收入及财富分配都存在问题;二是“不敢花”,凡大民生问题,包括教育、住房、医疗、社会保障仍未臻完善,抑制了人们在一般消费支出上的积极性;三是“有钱花不掉”,自己想要的消费品、想要的服务,社会上没有,或者不方便。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2)请你结合上述信息,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就如何使居民“有钱花”、“敢花钱”、“花掉钱”提出你的建议。

2010年秋季开学后,某校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同学们积极参与,组织了一次以“民族团结和发展”为主题的综合探究活动,请你也参与其中。通过查阅资料,同学们了解到: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核心,在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上,实施了一系列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如:西部大开发战略、“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对口支援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兴边富民行动”、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等,都有力促进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8年我国民族地区GDP总量已达30626.2亿元,人均GDP近1.6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17.4倍,年均增长10.2%。比1952年增长了92.5倍。民族地区人均GDP已由1978年的248元增加到2008年的16057.26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38元增加到3 389元。
材料二:根据教育部、国家民委2009年7月16日印发的《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部署视频会议纪要》,我国将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中小学、职业教育的教学和考试范围。
(1)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一,谈谈民族地区的发展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原因。作为公民我们应为促进民族团结做些什么?
(2)请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的意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