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生物小组为测定适合杨树枝条杆插生根的最适NAA浓度,设计了下列实验步骤:①配制相对浓度依次为2,2.5,3,3.5,4,4.5,5,5.5,6的NAA溶液9份(浓度单位为
10﹣8mmol•L﹣1); ②将90根长势相同、大小相似的杨树枝条随机均分为9组,并将每组枝条的基部分别浸泡到1﹣9号NAA溶液中;③1d后,取出枝条分别进行扦插;④10d后,对扦插枝条的生根情况进行统计并记录.对上述实验的评价中不正确的是( )
| 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NAA浓度,无关变量有枝条长度及生长状况,实验温度等 |
| B.实验中最好选择生长旺盛的一年生长枝条,并去除枝条上的侧芽 |
| C.本实验中同浓度处理枝条属于重复实验,可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
| D.本实验可以“每组扦插枝条的平均生根数量”作为测量指标 |
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
| B.种群增长量最大 |
| C.种群数量最大 |
|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
外来物种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可能会
①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
②其种群数量增长不受天敌等外界因素的制约
③其种群可能会威胁到境内物种多样性
④其种群会由于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右图中A表示的一种鹰在一个群落中的情况,那么B可能代表 
| A.该种鹰的天敌的种群 |
| B.与鹰有互利共生关系的一个种群 |
| C.群落中生产者数量变化情况 |
| D.是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 |
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
| A.50只 | B.42只 | C.92只 | D.160只 |
用同位素14C标记的吲哚乙酸来处理一段枝条的一端,然后探测另一端是否含有放射14C的吲哚乙酸存在。枝条及位置如右图。下列有关处理方法及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A.处理甲图中A端,不可能在甲图中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
| B.处理乙图中A端,能在乙图中的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
| C.处理乙图中的B端,能在乙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
| D.处理甲图中的B端,能在甲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