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5分)近代旅游业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诞生,这是旅游史上的里程碑,从此越来越多的民众加入旅游活动,旅游业成为一个方兴未艾的朝阳产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城市狭窄的生存空间、机器化生产的刻板时间程序和严格的规章制度,对身心造成伤害,所以,能够使人们暂时摆脱日常生活羁绊的旅游活动受到青睐。英国人托马斯·库克于1845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旅行社,世界近代旅游业由此诞生。该旅行社多次组织了消遣性的观光旅游团,业务迅速发展。19世纪末,旅游业已成为欧美各国经济中一个有影响的新兴产业。
中国的一些爱国志士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等,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也纷纷出国考察旅行和求学,推动了近代中国旅游业的产生。20世纪初,西方一些旅行社陆续占领中国市场。1923年,陈光甫成立中国旅行社,尽管它的社会经济地位无足轻重,但它毕竟是中国自己的旅游业。
继1995年实行“双休日”后国务院又决定分别自1999年和2000年开始把国庆节和劳动节的假日各延长至3日,我国旅游业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2000年国家确定了“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总体方针。
——据杜有珍《旅游概论》整理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技术、经济、社会心理三个方面概括近代旅游业诞生的背景。从经济的角度看,19世纪末欧美旅游业为什么会成为有影响的新兴产业?(9分)
(2)据材料概括近代中国旅游业的特点。(6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实施“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总体方针的有利条件。(10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歌曲《春天的故事》
材料二 1992年老人南巡时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老人”是谁?“春天”的内涵是什么?(4分)
(2)歌词中“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这个“圈”后来又是怎样扩大的?歌词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8分)
(3)根据材料二,指出1992年这位老人发表谈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2分)
(4)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是什么?今天的对外开放政策与旧中国的被迫开放有什么本质区别?(6分)

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社会制度的作用实际上产生两种效应。一种是拉动效应,而另一种则是滞后效应。……拉动效应主要是指社会制度有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替代落后的生产方式。而滞后效应则与之相反,主要指的是社会制度不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代替落后的生产方式。
——摘编自李楠《小农经济结构变迁与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
材料三:浙江省温州地区三个重要年份的农业生产发展状况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比上年
增长率
财政收入
(亿元)
比上年
增长率
社会消费售
总额(亿元)
比上年
增长率
1979
7.78
14.12%
1.35
66.0%
6.30
42.5%
1993
44.53
8.7%
18.68
54.4%
92.51
36.3%

——摘自《中共浙江省温州历史大事记(1949年5月——1994年12月)》
(1)结合材料一,指出清朝前期(鸦片战争以前)社会制度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哪种效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效应的制度因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自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经济结构出现了哪些变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上两个重要年份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背景。

古今中外,对海洋的重视和利用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兴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在世界海权兴衰交替50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控制和利用海洋一直是世界大国追求的目标,然而其追求海权的历史命运则截然不同。有的国家通过发展海权实现了国家长久的强盛;有的国家则惨遭失败乃至国运衰落;有的国家的海权保持了长久的存在,有的则很快完成了从崛起到衰落的蜕变;还有的国家的海权追求一方面促进了国家崛起,但过度追求又埋下了国家衰落的根。同样的海权追求导致了国运盛衰久暂的天壤之别,其根无疑值得进行深刻反思。
——刘中民《海权与大国兴衰的历史反思》
(1)控制和利用海洋是世界大国追求的目标,17世纪前后东西方国家是如何追求海权的?由此造成的历史命运有何不同?
(2)鸦片战争后,中国海权逐步丧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中国政府为改变这种命运曾做出过怎样的努力?
(3)新时期以,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海权及海洋的和平利用与开发,请简要分析其国内外背景。
(4)综合上述资料,谈谈各国对海权不同追求给我们带的深刻反思。

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它往往诱发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教等育诸多方面的变革和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材料一 17—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代
1600
1670
1750
1801
185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8.25
13.5
21.0
27.5
51.0

——摘自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社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其变化的因素及该变化对英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孙中山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意义是不容置疑的,针对内忧外患、百病丛生、满目疮痍的现实,他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个极富概括力的说法,如此准确,如此简明,这三个词几乎抓住了中国问题的内核,是他外察世界潮流,内顾中国实情,深思熟虑的结晶。
——傅国涌《孙中山,近代政治文明的一束曙光》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指的是什么?材料中的“世界潮流”和“中国实情”分别有哪些表现?(6分)
材料三 1947年中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1946年,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调整产生了许多专业工学院,例如四大工学院——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
——摘编自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等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1952年院系调整的主要特点。简述1952年院系调整的历史影响。

随着明清商业的发展和新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对士商的评价也悄然发生变化,抑商观念开始松动,甚至在十五、十六世纪以后中国社会开始出现一个普遍性的社会运动—“弃儒从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而已。              
——(明)王阳明《节庵方公墓表》
材料二 开国百有五十年,承平日久,人材日多,生徒日盛。学校廪增,正额之外,所谓附学者不啻数倍。此者选自有司,非通经能文者不与。虽有一二幸进,然亦鲜矣。略以吾苏一郡八州县言之,大约千有五百人。合三年所贡,不及二十;乡试所举不及三十。
——文徵明《三学上陆冢宰书》
材料三君讳篑……幼治书,年十九丧父居忧,读丧祭礼,乡党以孝称。遭乱,乃弃学子业不治,就市廛卖米。
——(清)朱彝尊《布衣周君墓表》
材料四贸易之际,人以欺为计,予以不欺为计。故吾日益而彼日损。
——(明)康海《对山集》
材料五“正德年间,岁欠歉饥,蓄储谷粟可乘时射倍利”……(徽商汪平生)“不困人于厄,悉贷诸贫,不责其息,远近德之。”
——《祁门倪氏族谱》下卷
请回答:
依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士商地位有何新的看法?
依据材料二、三,概括明清之际出现“弃儒从贾”现象的缘由。
依据材料四、五,指出明清时期部分商人的经商理念是什么?指出产生这种经营理念的思想根源。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明清时期士人对商品经济发展和新生产关系的萌芽所起的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