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的思想解放潮流,大体经历了19世纪四十到六七十年代器物技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社会制度——20世纪早期的文化心理三个层次”,对应上述三个层次的实践活动表达最准确的是( )
A.新文化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思想萌发 |
B.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
C.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
D.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
学者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论及中国古代某朝官制时指出“□□掌握定旨出命,□□给事中(官职名称)掌封驳(封还皇帝失宜诏令,驳正臣下奏章违误), □□ 受而行之”。“□□”处的文字应该是
A.丞相 | B.中书 | C.尚书 | D.内阁 |
在某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当李富春讲到本年度计划执行的经济方针时,毛泽东曾说:“不仅没有注意农业,而是挤了农业,工业战线过长,面过宽……你这个意思就是休整的意思……今年可能是就地踏步,休养生息。”据此推断,李富春讲到的经济方针应为
A.自愿互利,推进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
B.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
D.以钢为纲,赶超英美 |
“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共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渠网络,以至于翻开新旧两本中国分省地图一对照,星罗棋布的人工湖泊就呈现在眼前。由此,我国的灌溉面积在1980年以前以每年1700万亩(5%)的速度增加。到1980年达到33亿亩。”材料反映出
A.人民公社化为中国的农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
C.“大跃进”运动使得农村水利工程快速发展 |
D.人民公社期间中国的经济建设更注重对农村的投入 |
“l959年六七月间,国务院秘书厅的干部在自由讨论学习中。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看,认为 ( )的条件根本不成熟,发展也太急太猛。”这段文字中看不清的“( )”处应该是
A.“一五”计划 | B.三大改造 | C.“大跃进” | D.人民公社 |
一首四川歌谣唱道:“稻米赶黄豆,黄豆像地瓜;芝麻赛玉米,玉米有人大……一棵白菜五百斤,上面能站个胖娃娃;鱼苗撒下千万条,条条养得扁担样。”对该歌谣内容评价正确的是
A.对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任何促进作用 |
B.引发“文化大革命”,造成严重后果 |
C.反映了广大人民改变落后状况的愿望 |
D.是对中共八大路线的坚决贯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