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制胜法宝,创新是推动发展的战略支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0~2014年我国经济有关数据
项目 年份 |
GDP增长 速度(%) |
国家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 |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亿元) |
消费需求对经济的贡献率(%) |
2010年 |
10.3 |
53827 |
7063 |
43.1 |
2011年 |
9.4 |
587.5 |
8687 |
51.6 |
2012年 |
7.8 |
63005 |
10240 |
51.8 |
2013年 |
7.7 |
67602 |
11906 |
50 |
2014年 |
7.4 |
72313 |
13312 |
51.2 |
注:国家全员劳动生产率为国内生产总值与全部就业人员的比率。
材料二: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减弱,必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鼓励社会参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和催生经济发展新动力。为此,国务院在2015年推出一系列重要改革政策:大幅缩减政府定价种类和项目,具备竞争条件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原则上都要放开;推动财税体制改革,力争全面完成“营改增”;鼓励民间资本投资铁路、教育、医疗等传统行业……
材料三: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区单纯以经济数据作为政绩考核的依据,并逐渐演化为以GDP论英雄。当地方政府在环境与经济利益相抵触时,往往会让步于经济利益,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为了迎合GDP考核体系,不根据实际情况,随意修改、夸大本地的GDP数字,严重忽视本地区的整体规划和长久规划。
2015年1月以来,各地两会陆续召开。多地下调了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预期,上海政府工作报告甚至取消了GDP增长目标。
(1)揭示材料一所蕴含的经济信息。运用经济生活知识阐明材料二中的改革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生产微观主体的角度,为培育和催生经济发展新动力提出合理化建议。
(3)结合材料三,从政治生活的角度,分析说明政府淡化GDP考核的积极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是历史永恒的主题,是中国发展的唯一出路。某校高三(2)班同学以“改革”为主题收集到以下信息出一期黑板报,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相应问题。
(1)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结合信息一,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谈谈你对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
(2)信息二中的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有何政治意义?
(3)有人认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
(4)根据以上信息,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有关知识,说明不断推进改革的哲学依据。
[选修4—— 科学思维常识]
某校学生围绕交通堵塞这一问题开展探究活动,讨论出如图所示的交通堵塞的影响要素,并针对交通工具这一要素从轿车、公交车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提出治理交通堵塞的一些具体办法。
(1)学生在上述探究活动中运用的思维方法主要属于 ( 4分)
A.归纳推理 | B.类比推理 |
C.发散思维 | D.逆向思维 |
(2)请你运用这种思维方法,从道路和管理这两个交通堵塞的影响要素中任选一个,提出至少三个治理交通堵塞的办法。
[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在旧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围绕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提出各种主张,如康有为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孙中山主张建立民主共和政体……但最终都无法改变中国人民的命运。新中国建立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了。(1)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属于
①单一制②代议制③民主共和制④民主集中制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2)运用国体和政体的知识,论证我国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政体的合理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新型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何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有序健康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话题一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过程。专家预测,未来10年中国城镇化至少可维持每年4%~5%的经济增长。
(1)阐述推进城镇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话题二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许多村庄将逐渐消失,不少独特的、传统的乡村文化随之消亡。对此,有同学认为:“我们不能让这些乡村文化消亡,应该全面传承下去。”
(2)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评析该同学的看法。
话题三城镇化离不开市场机制的调节,也离不开政府的正确决策。
(3)运用政府的有关知识,说明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政府应该如何进行正确决策。
话题四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加快农民的市民化进程,不仅要让农民进城“进得来、留得下、有尊严”,而且要推动农民实现“职业上从农业到非农业、地域上从农村到城镇、身份上从农民到市民”的转换。
(4)运用矛盾分析法,就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市民化提出两条合理建议。
(42分)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将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型山水实景剧<印象·刘三姐》、<印象·大红袍》等<印象》系列作品创作。立足于当地人的生产生活,顺应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消费需求,打破传统舞台剧模式并借鉴西方印象主义美术特点,“以秀丽风光实景为舞台,把当地自然山水、民俗民风、历史人文和美丽传说等元素与先进的声光电技术和现代歌舞表演理念加以融合”,使每一部作品都风格各异、凸显不同地域文化特色。系列剧的演出带给观众美好的视听享受,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材料二 2008——2011年我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
注:①国际统计数据表明,一国一地人均GDP在3000美元左右,进入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并重时期;超过5000美元时,进入文化消费需求旺盛期。2008年我国人均GDP超过 3000美元,2011年达到5432美元。
材料三 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85%,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但文化产业及其产品结构还不能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文化消费的需求。
(1)根据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印象》系列作品成功的原因。(12分)
(2)《印象》系列作品的创作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9分)
(3)《印象》系列作品从立项、投资到演出、推广,都得到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倾力支持。据此有人认为,“组织和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能”。请对这一观点予以评析。(8分)
(4)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4分)请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结合材料三就政府应如何解决材料二反映的问题提出建议。(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