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最大的悲剧不是恶的横行,而是善的沉没。如果大家都对善举视而不见、置若罔闻,既无向善之念,更无行善之举,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恶压倒善”。这告诉我们( )
①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人们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
②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为善”的前提
③投身实践服务社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④“善”“恶”的价值判断要以相关的价值选择为基础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打工文化是与打工潮相伴而生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既不属于农村也不完全属于城市,是从打工者群体中自发生长起来的。打工文化的兴起表明()
①人民大众是文化的创造主体
②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④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礼仪是交往的产物。“客随主便”是我们中国人待人接物时有礼貌、有涵养的表现,可在欧洲人看来,“客随主便”却是令人十分困惑的思维方式,他们最怕听中国人对他说“Up to you!(随您的便吧)”。这主要说明了()
A.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活动 |
B.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
C.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起来的 |
D.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
某学生在给母校的毕业留言中写道:进校时随处可见的社团海报给校园带来缕缕色彩,青涩的我怀着憧憬成为“社团人”,从心怀忐忑不善谈吐到大胆发言积极参与,在社团的百花丛中寻求我们青春与梦想的舞台。该留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有()
①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②文化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
③参加校园社团活动有利于培养健全人格
④校园社团文化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③ | B.②④ | C.②③ | D.③④ |
邹碧华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司改办主任,去年12月,因突发心脏病,倒在了司法改革的征途上。“法官当如邹碧华”,这是他去世后,网络上转载最多的一句话。他生前曾说:我觉得司法改革和信息化是真正能够改变中国法院的两大领域。如果这两年抓紧干出模样来,也算对得起党,对得起自己的人生。个人上不上台阶不重要。改革怎么可能不触及利益,怎么可能没有争议?该担当时必须担当。邹碧华的社会价值集中体现在()
A.它既有强烈的改革意识,又有司法工作者的良心 |
B.他获得全社会的高度赞誉,人们将会永远缅怀他 |
C.他坚定脚踏实地、肩担道义信念,堪称法官楷模 |
D.他不计个人得失,以理智和责任,推进司法改革 |
邓小平说,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决不是一个人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因为()
A.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改革的归宿点 |
B.人民群众的意愿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
C.人民群众是社会改革的参与者 |
D.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