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回忆傅斯年先生二三事
何兆武
①“五四”运动时,傅斯年先生还是北京大学的学生,就表现了他那深厚的学养和卓越的领导、组织才能。当时他所主编的《新潮》杂志,蔚为“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刊物之一,它正式揭开了我国由传统大踏步而又不可逆转地进入近代化在思想上和文化上的序幕,其历史意义恰相当于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傅斯年的名字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五四”运动中一个极为响亮的名字。
②“五四”以后,傅斯年先生去德国留学,受到当时德国历史学派的影响,以史料翔实、考订精赅为其特色。回国后,傅斯年先生在北大任教,提出了历史学即史料学的口号,这条路线曾受到不少人的非难。不过,傅先生的本意似乎并非就是历史学止步于史料,而是主张历史学应该由史料出发,也就是说,没有材料就谈不到历史研究。这和他的老师和终生挚友胡适先生的“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是一脉相通的。他一系列的主要名文如《性命古训辨证》《夷夏东西说》等,奠定了他在史学界的声誉和地位。中央研究院成立后,即由傅先生出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历史学与语言学合在一起,亦足以见傅先生学术路线与德国学派的渊源。
③傅先生是第一个认真地把心理分析引入到史学研究的人。历史归根结底乃是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归根结底乃是通过心理的这一环节。一般的历史学家们看问题往往只停留在社会分析的层次上,而绝少论及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心灵深处,所以往往是未达一间而功亏一篑。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写到反叛的时候,往往会提到反叛者最后是由于“内不自安”而终于谋反。反叛是有野心的一面,但也有其内心受迫而扭曲的一面。这就更深一层地触及到了当事者的内心或灵魂深处,而比单纯地论述背景与客观形势要更深一步。
④抗日战争后期,国内矛盾已日益突出,国民参政会遂组织了一个延安访问团,团员似是六位参政员,有傅斯年和黄炎培在内。在延安,毛泽东与访问团成员逐一谈过话,他与傅先生在“五四”时期当属旧识,大概也称道了傅先生在“五四”时期的功绩,所以傅先生就自称:“我们当日不过是陈胜、吴广而已。”
⑤抗日战争结束后,北大校长蒋梦麟去重庆做官,校长由胡适继任。因胡适当时在美国,未能速返,在胡适回国以前,校长由傅先生代理。是年十二月一日西南联大学生因反对内战举行集会,遭到国民党当局镇压,打死四人,造成惨案,由此爆发了“一二一”运动。傅先生遂由重庆来昆明处理学潮。他慰问学生,见到了学生代表时说,你们就是我的子女,打死我的子女我不能答应。一时曾博得不少同学们的认同。但是傅先生当时的基本立足点却是无法认同学生的民主运动的,所以,不久他也和其他几位老师一样和大多数同学的主流拉开了距离。
⑥抗战期间政府迁到重庆后,傅先生以参政员的身份曾在会上猛烈地抨击孔、宋豪门,博得了“大炮”的声誉,为一时物望所归。胡适回国任校长后,傅先生回南京史语所,当时战局动荡、经济崩溃,傅斯年在题为《论豪门资本之必须铲除》的文章中尖锐指出:“今天的官僚资本当然推孔宋两家”,“古人说‘化家为国’,现在是‘化国为家”’,“他(宋子文)的作风是极其蛮横,把天下人分为二类,非奴才即敌人”。在如此猛烈的大炮轰鸣声中,蒋介石立又一次请傅先生吃饭,傅斯年毫不客气地对蒋介石说:“宋与国人全体为敌,此为政治主要僵局之一。”接着又在《世纪评论》上发表题为《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不可》的文章,各地报刊立即纷纷转载,轰动全国。在列举宋子文的各种胡作非为后,他说:“我真愤慨极了,一如当年我在参政会要与孔祥熙在法院见面一样,国家吃不消他(宋子文)了,人民吃不消他了,他真该走了,不走一切垮了。当然有人欢迎他或孔祥熙在位,以便政府快垮。‘我们是救火的人,不是乘火打劫的人’,我们要求他快走。”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宋子文只好黯然下台!
⑦解放前夕,傅先生在台湾出任台湾大学校长,主要的班底仍是北大老人,如毛子水、姚从吾、刘崇、钱思亮各位先生,台大若干年来蔚为台湾的北大。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因脑溢血猝死于台湾大学,享年54岁。
(节选自《社会科学论坛》)
相关链接:
①早在1946年初,蒋介石就与陈布雷商量,要让傅斯年先生做国府委员。结果,任说客说破了天,傅斯年坚决不肯。蒋介石转而想拉胡适进入政府,希望傅斯年能做说服工作,结果傅斯年也竭力反对。在给胡适的信中傅斯年说,两人一旦加入政府,就没有了说话的自由,也就失去了说话的分量。“一入政府,没人再听我们一句话”。他劝胡适要保持名节,其中有一句话极有分量:“借重先生,全为大粪堆上插一朵花。”
②傅斯年的教育思想的核心一是维护学术自由、教育特别是大学独立;二是大学工作必须以学术为中心。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国民党政府下令实行联保制度,一人因政治思想“不纯正”被判罪,其他人要连坐,傅斯年愤慨地对国民党当局声明,台大师生由他一人担保,发生问题,他负全部责任,从而迫使这个反动制度在台大无法推行。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一二一”运动中,傅斯年先生由重庆来昆明处理学潮,他对学生民主运动的认识一直博得不少学生的认同。 |
B.傅斯年不做国府委员,也反对胡适做国府委员,其主要原因是两人一旦加入政府,就失去了说话的白由和分量,同时名节也会受损。 |
C.傅斯年面对战局动荡、经济崩溃的局面,尖锐指出宋子文与人民为敌,“化国为家”,是当时政治主要僵局之一。 |
D.傅斯年先生在北大任教,提出了历史学即史料学的口号,其本意不是历史学止步于史料,而是历史学应该由史料出发。 |
E.历史学家们看问题往往只注重社会分析,不论及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心灵深处,傅斯年却独辟蹊径,注重心理研究。
(2)作为一篇回忆性的文章,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3)傅斯年先生在史学上的贡献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概括。
(4)傅斯年先生是著名学者,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请结合材料分析其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晴朗的夏日
(英)卡雷·布莱顿
哈利·斯密司是帝国渔具厂厂长。他酷爱钓鱼,简直上了瘾。大部分业余时间都花在钓鱼上,不是准备钓鱼工具,就是研读钓鱼的书籍。这种情况,联系他的职业来看,是不足为奇的。妻子深知他有这个嗜好,于是也就习以为常了。
尽管哈利把大部分闲暇时间都花在湖畔水滨,积习难改,但他对工作却从不马虎,不失为一位尽职的厂长。他曾给自己立下一条规矩:决不因钓鱼影响工作。他还有一点与众不同的是,尽管常到水边,一坐几小时,却极少生病;即使偶感风寒,吃点药也就好了。多年来他工作出色,董事长吉阿弗雷曾几次表扬他上班守时,出勤率高。
但是,就在一个睛朗的夏日,他多年保持的记录改变了。
入夏以来的这一个礼拜,天气晴朗和煦,实在太诱人了。哈利在家中整整困了一个冬天,现在面对风和日丽的好时光,他感到两手发痒,不摸鱼竿再也不行了。偏偏这一个礼拜工作很忙,少有休息,许多琐碎事缠得他腻烦透了。因此,星期三喝早茶时,他突然决定第二天要请病假。请假,不就意味着蓄意破坏自己长期保持的出勤记录么?对此他又有愧于心。难怪刚才喝茶时他环顾四座,眼神里充满了愧疚和不安。
第二天,哈利悄悄爬起床,没有惊动妻子和女儿,一头钻进那辆破旧的福特车就出发了。
河畔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连空气都是那么迷人。他一到这里,便只顾吸那混合着草香、鱼腥和晨露的气味,感到怡然自得。8点半钟,他想象着他的伙伴们该拖着疲惫的步子走进工厂,登记考勤,开始一天的工作了,有的说不定还半睡半醒呢,而自己却在河畔钓鱼。这种忙里偷闲的自由感,使他心里乐滋滋的。
时间过得很快,大约在10点钟,他开始喝茶。正当他用两腿夹住杯子,一手拿壶,一手拔开塞子的时候,他发现鱼漂在往下沉。哈利是精于此道的,他稍等了一会,让鱼咬紧鱼饵,然后轻而易举地把鱼钓起来,装进袋子。动作非常之娴熟,壶里和杯里的茶水连一滴都没有泼到草地上。12点,他决定换个地方,到下游两百码左右的一棵柳树下去。他收拾好家什,小心地顺河沿往下走。时值初夏,草木已经很茂密。为了不让低垂的树枝和过高的灯芯草绊住钓竿,他不得不绕道而行。
他只顾走路,当走近柳树时,竟没有察觉那地方早已被人捷足先登了。
他马上认出,那人正是董事长吉阿弗雷。他想转身溜回去已经来不及,因为对方此时也认出了他。哈利感到脸上火辣辣的,寻思着该说点什么才好。他当然不会注意到,董事长的脸上同样泛起了一阵红晕。
“ 呃,呃,早上好,吉阿弗雷先生……天气太好了,是吗?”他怯生生地说。
吉阿弗雷干咳一声,眼睛看着别处,含糊地答道:“呃,是的,的确不错……”
哈利急中生智,他记起了今天是星期四,每周星期四董事长是要召开例会的。于是他采取了以攻为守的战术。
“”
“呃,不错,是有个会,不过……”董事长显得很不自在。
哈利禁不住轻声笑了起来。吉阿弗雷也还他一个苦涩的笑。两人相视而笑,尴尬之极。过了一会,吉阿弗雷朝大腿上猛拍了一下,干脆开怀大笑起来,并边笑边说:
“好了,都别说了,咱俩是一对淘气包,今天都逃学了!”
“是这样的:我的汽车司机请病假,我猜想他得了流感。我不想从诺桑普顿乘火车来赴会。因此,叫老婆打电话,干脆说我头痛,请个假。当然,这种事只能偶一为之,切莫养成习惯,你明白吗?这么晴朗的天气——整整一个礼拜呀!谁愿意呆在屋里,处理那些没完没了的琐事呢?”
哈利点点头,脸上露出又惊讶又理解的表情。
吉阿弗雷喷了一下鼻子,说:“你刚才是想到这儿来钓鱼吧?来,坐下,地方足够了。”
哈利瞪大眼睛看着这位董事长。董事长满有兴致的又补充道:
“我带了点鹅肝饼。来,咱们尝个新鲜,好吗?”
哈利正想回答这盛情的邀请,忽然,小树丛的枝叶朝两边分开,中间又闪出一个人影,手里也拿着钓鱼家什,正艰难地在河畔穿行。
吉阿弗雷一眼就看出是谁来了,连忙招呼道:
“午安,杰封,我相信,你患流感已经完全复原了吧?”
(选自《读者》合订本,第200期,有删改)小说第一段写哈利极少生病且董事长几次表扬他出满勤。从全文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难怪刚才喝茶时他环顾四座,眼神里充满了愧疚和不安。
(2)哈利点点头,脸上露出又惊讶又理解的表情。请根据小说的主题与情节发展的逻辑,合理想象,在文中横线处补全一段对话。
小说结尾出现了同时请病假的吉利、董事长和杰封会面的戏剧性巧合,请谈谈这种巧合对揭示主题的作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我国的山水诗源远流长,发展至盛唐达到鼎盛,而成就最高的当推王维。王维将绘画的技巧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形成“诗中有画”的特色。
作为画家的王维,对大自然的光色变化极其敏感,他的诗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日色本为暖色调,因松林青浓绿重的冷色调而产生寒冷的感觉,这是条件色的作用。“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则淡远迷离,烟云变灭,如水墨晕染的画面。“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此诗描写的主体是苍苔之色。小雨浸润过的苍苔,颜色显得特别鲜亮,像是要爬上人的衣服上来。诗人敏锐地捕捉住了雨中苍苔的运动感,予以突出的表现;并借苔色之动,反衬出自己心境的恬静。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木兰柴》)山岚和鸟羽,在夕阳、晚霞映照中闪烁变幻,倏忽明灭,多么绚丽迷人! 这一首表现光色流动、跳跃的诗,恰似法国印象派画家笔下的杰作。
王维这一枝闪光蘸彩的诗笔就像魔杖似的,所触之处,都点染出无比美妙的光色变幻。“绿艳闲且静”“柳暗百花明”“积翠纱窗暗”“红衣浅复深”“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青菰临水映,白鸟向山翻”“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江”“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诗人把光色的明暗、深浅、干湿、动静、远近,一一描写出来,创造了一个神奇的色彩世界。这个色彩世界,同时也是他的情感世界,例如《送邢桂州》中的“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上句写江湖反射落日呈现一片白色,下句写整个天地弥漫着潮水的青光。阴郁、冷清的“青”、“白”二色,成了这幅江湖夕照图的基本色调,反映出诗人送别友人时心境的忧伤、悲凉。又如《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中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整个画面,笼罩着迷蒙翠色,那么嫩润、空灵,这不是渗透着作者投身于大自然中的愉悦之情吗?
王维还是一位音乐家。他对于大自然的音响,同样有着精微的审辨力。正是因为他是一位音乐家,所以他能感受得到一般人难以察觉的细微声息,并善于从这些极细小的声音中发现自然美的奥秘,给予诗意的表现“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在飒飒秋雨声中,使人感受到了山果掉落的响声,并且趣味盎然地倾听灯下草虫悠然的鸣唱。“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诗人在林园里静坐,竟能辨别出各种鸟声的变换,甚至听见了花瓣飘落的声息。
王维还善于以大自然的动态和声息,反衬出静谧而富于生气的意象和情境。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花落、月出、鸟鸣涧响,使山中春夜愈显得清幽空寂。在《栾家濑》中,诗人以叠字摹声描状,把飒飒秋雨、潺潺溪流以及水石相击、白露拍翅的声响,表现的生机活泼,饶有情趣。在中国古代诗人中,王维是以表现静美之境著称的,这固然源于他的佛教虚静心理,但也明显得力于他敏锐的听觉。
在王维的诗中,自然界的美丽景色和神奇音响往往是有机配合、水乳交融的。读他的作品,一个个有生有色的意象,一幅幅配着音响的图画使我们耳目一新。在《山居秋暝》和《鹿柴》中,我们不仅见到那在松枝疏影间写下的如水月光,那穿过幽暗深林返照在青苔上的一抹斜晖,同时还听到从竹林里传来浣女的喧笑,深山密林偶尔响起了一阵幽人的对语,以及清泉在石上淙淙流淌的音韵。再看:“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彩翠忽成岚”“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屋上春鸠鸣,树边杏花白” ……这些诗句,都有绮丽的色彩,动人的音响,从而唤起人们新鲜生动的视听感受。苏轼说王维“诗中有画”,其实王维诗中的声音美和动态美,是丹青妙手也难以表现的。
“诗是心声” “凡形形色色,音声状貌……无一不如此心以出之者也”。诗人描绘自然景物,固然要从自己的“目所见耳所听足所履而出”,但更重要的是要从自己的心中所感而出,这样方能使心与外物“默契神会”,即表现出“山水之性情气象”,又传写出自己的“性情”和“面目”。
(改编自李春阳《论王维山水诗的自然美》)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王维山水诗中体现出的自然美。
王维的诗歌创作,能够形成“诗中有画”的特色,主要得益于哪些因素?请结合文意简要归纳。
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下面这首诗为何能让王维创造出如此纯美的诗的意境?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通常人的意见,认为一个捧书本的人不宜做买卖。的确,做生意有生意经,不懂这一行的人,投机无不失败。我常买不当的东西,而不买所当买,或是买来人所认为无用之物。太太说我买东西做小交易不行,我委实不行,但是也自有我不行的道理。
徜徉街头,看看店窗中陈列的货物,视而不买,自是一种乐趣。有时感情冲动,由停足而跨进店门,就难保不买所不当买的东西了。有一回我跨进五金店的门,买了一把锤子,一圈铜丝,和不少可用而不必要用的钢铁器物。
“Y.T.你又买一把锤子。我们已经有一把。”
“一把找不到,还有一把。不是两把好吗?”
“铜丝铅条我们一大堆。又那些钳子、钉子、螺旋扛重器有什么用处?”
“一点没有用处。”
“那你买他做甚?”
“我不知道。”
人不能无常情,为故乡情而买不必用之物,是不可以理喻的。大概人家做生意,又不是向你乞贷,你心里高兴,又得到物件实惠,不能算花冤枉钱。
买东西也是与小孩子接近的好机会。有一回在中山北路某文具店,有一个十二三岁小孩子看店,一说了错话,脸就红起来。我想非买他的东西不可,因为我知道脸红不能假的。于是我们成交二百多元。论理这一大堆的大信封、卷宗套子、尺、圆珠笔,都是家里已有的东西,不必买,无须买。然而买时小孩子一对黑漆的眼珠那么大,他也高兴,我也高兴。这是买东西的艺术,而我是买东西的艺术家。
人生在世,年事越长,心思计虑越繁,反乎自然的行为越多,而脸皮越厚。比起小孩子,总如少了一个什么说不出来的东西,这是人生的神秘,也是人生的悲剧。
(选自林语堂《我是买东西的艺术家》,有删改)作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林语堂为什么自称“我是买东西的艺术家”?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
太太说:“我买东西做小交易不行,我委实不行,但是也自有我不行的道理。”而我自己则认为:“我是买东西的艺术家”。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林语堂有哪些买东西的“艺术特质”。
林语堂“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让家长色变的“激素食品”
云无心
许多人认为,现在孩子们“普遍存在性早熟或性发育异常”,和现今很多食品中含有激素有很大关系。听说如果水果蔬菜中被添加雌激素,就会形状异常、外观色泽美丽、味道平淡……
真相究竟如何呢?
植物激素不会对人体产生激素效应
“儿童性早熟”的报道越来越多,包括一些医生在内,许多人都把“施用了植物激素”的蔬菜水果当作了罪犯。这其实是一个经典的望文生义错误。
在农业生产上会用一些化学物质去处理植物,使植物的生长状况更加符合我们预期,比如加速成熟或者促进长大等等。它们是植物正常生长过程中也会产生的物质,或者与之化学结构相似的物质,规范的名称是“植物生长调节素”,日常生活中往往被称为“植物激素”。因为这个名称,许多人就想当然地认为它会促进儿童提早发育,出现性早熟。
实际上,植物激素对人一点作用也没有。它们的作用机理,是进入植物后与细胞中的特定分子结合,产生信号,开始或者延缓植物的基因表达,从而改变植物的发育进程。这些基因表达和植物的发育过程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本来就会发生,植物激素只是改变了它们发生的时间和强度而已。这种改变并不会产生植物本来不产生的东西,也就不会有传说中的“有害物质”。
人的性发育也是激素分泌的结果。但是人体中没有与植物激素结合的特定分子,所以植物激素对人就无法产生任何信号。这个道理就像花粉是植物的精子,它可以使植物受精长出种子,但不会使女士们怀孕——即使在遍地鲜花、植物的精子四处飘散的春天,女士们也不用担心会被花粉弄怀孕。
儿童性早熟的报道为什么越来越多
但是儿童性早熟的报道确实越来越多,人们就想当然性地归结为“吃了某某食品所致”。实际上,这是一种“注意力偏差”。现在的人们对于孩子的发育状况更加关注,而资讯又很发达,所以儿童性早熟的案例就会被大家所知晓。根据国内外的统计,正常情况下一万个儿童中会有1到2个发生性早熟。在女童中这个比例更高,5到9岁的女孩中这个比例能达到万分之八的比例。在一个大城市里,这个年龄段的女孩会有几十万人,也就会有几百个孩子出现性早熟。在儿童医院中,也就自然会出现“一段时间内多起儿童性早熟”的病例。
虽然现代医学已经相当发达,但对儿童性早熟的原因却还知之甚少。因为找不到原因,也就给了人们胡乱猜想的空间。但是,科学理论和实践都显示,植物激素不会是原因。而所谓奶粉中的雌激素,也不是原因——因为,所有检测过的奶粉中的雌激素含量,比母乳中的雌激素含量还要低。而“奶粉导致婴儿性早熟”的新闻,后来已被曝出是奶粉行业恶性竞争而进行的陷害。
环境雌激素值得关注
蔬菜水果重中的植物激素不应该担心,奶粉中的雌激素不值得担心,不过环境中的“类雌激素”应该引起家长们的关注。
无论男女,人体都会分泌雌激素。人体会自己调节,让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处于合理水平。环境中有一些物质,虽然在分子结构上可能与雌激素相差较大,却仍然可以影响人体雌激素的水平。
目前发现的环境雌激素很多。塑化剂是其中的一类,比塑化剂更普遍的环境雌激素是某些杀虫剂、除草剂、灭菌剂,比如人们熟知的滴滴涕。还有一些工业污染物,比如多氯联苯、二恶英。一些药物比如避孕药自不必说含有雌激素,甚至有些洗涤用品的成分也有雌激素活性。甚至有一些重金属,比如铅、汞、镉等,也能影响体内雌激素的水平。
许多天然植物中也有一些成分具有环境雌激素,最为人们熟知的是豆类中的异黄酮。全谷以及蔬菜水果中的一些“植物化学成分”也具有雌激素活性。不过,它们的活性很弱,在正常的食用量下难以影响人体的雌激素水平。而它们对健康的积极作用是显著的,所以父母们大可不必担心,还是应该尽量让孩子们吃蔬菜。
理性面对儿童性早熟
医学上还不知道儿童性早熟是如何产生的,自然也就无法知道如何预防。媒体上经常出现的儿童性早熟报道中,“专家”“医生”们所指出的饮食原因,基本上都是胡说八道。如果父母们因此疑神疑鬼,把“宁可信其有”作为这种食物也不能吃、那种食物也不能吃的理由,反倒是可能造成孩子的偏食——这对于孩子的健康,或许影响更大。
当然,这不是说父母就无能为力。大家应该尽量避免让孩子接触前面提到的那些“环境雌激素”,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如果发现孩子性早熟的状况,就应该尽早求医诊治。儿童性早熟及时发现,及早处理,就可以把影响降到最低。文章以人们的错误认识开头有什么作用?植物激素为什么不会对人体产生害处?
这篇科普说明文中用了较多的说明方法来阐明自己的观点,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请结合文意,谈谈家长应该怎样预防和处理儿童性早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惊心动魄的玫瑰
朱成玉
听同事说,他老家西山的墓地旁边有一片地,被人开垦出来,种植了大面积的鲜花。他激动地向我们描述花开时节的那种盛况:花团锦簇,蝶飞蜂舞,令人惊心动魄。我们都觉得“惊心动魄”这个词用得有些夸张。可他一再地说,如果我们身临其境,也会用同样的词语来描绘。被逗弄的心,奇痒无比,就想一刻不停地赶到那里,闻一闻那万千朵花凝聚到一起的香,会把一颗灵魂酵成怎样的佳酿。
惊心动魄!果不其然,当我来到这里,第一眼看到它们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词语竟然也是它。漫天的红色排山倒海般压过来,一漾一漾的风把花香一波波地送过来,整个世界霎时间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只属于童话的村庄,来安置我们受到惊吓的眼睛和陶醉的心。
遗憾的是,这种陶醉并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便被一群商贩破坏掉了。他们在一起叽叽喳喳,似乎正在为鲜花的价格争论不休。
再美的花朵,和钱一沾边就变得不那么美了。当我们置身于这片花的海洋,惊艳之外,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猜测这片花园的经济价值,并开始为主人聪明的经济脑瓜心怀嫉妒地赞赏不已。我们在心里拨弄着算盘:按照市场的最低价格,一束花50元钱,那么这里的玫瑰至少可以扎出上万束花,那是多么大的一笔天文数字啊。
商贩们不停地往车上搬运着一袋袋包装好的玫瑰,他们要抢在情人节之前将它们再重新包装,发往各地,贩卖给尘世中那些涂脂抹粉的爱情,那些爱情需要靠它来装扮。尤其是北方,正在飘着雪花,需要玫瑰去温暖那些苍白和寒冷的灵魂。
花园的主人是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由于长时间的劳作,他的背驼得厉害,但从他布满笑容的脸上看,他的心情非常好。尤其是他在数钱的时候,眯缝着眼睛,那种贪婪的神态让人生厌。我想,一定是那些金钱让他阳光灿烂。那一刻,我感到他身后那排山倒海般的红正在慢慢褪色。
一些来得晚没有贩到鲜花的商贩不停地抱怨着,并跟在老人身后不停地纠缠,原因是老人还有一块“不动产”,大约有一亩地。可是不管商贩怎样苦口婆心,并且把价格一再地提,也没有打动老人的心。老人很固执,只是一个劲儿地摇头。
“这老头,肯定是想抬到更高的价钱。”同事们纷纷议论。
庆幸的是,我们每个人都以批发的价格提前预定了一大捧玫瑰,准备回到城市点燃自己多姿多彩的爱情。付钱的时候,我忍不住揶揄着那个老人:“挣这么多钱能花得了吗?家里还有什么人啊?”老人嘿嘿地笑了,“没什么人了,只有一个老伴,在那儿呢。”顺着老人的手指,我们看到了一座坟墓。与其说是坟墓,不如说是一个被精心侍弄的花园。坟墓周围,有一亩地那么大一片火一样燃烧着的玫瑰,正是老人坚决不卖的“不动产”。
老人说,他的爱人在年轻的时候就因为难产死掉了,孩子也没有保住。他孤身一人过着剩下的日子。老人的爱人生前最喜欢的就是花,各种各样的花在她的侍弄下都变成了花的精灵。她走后的日子里,那些花成了他唯一可以倾诉的对象,他每天对着它们唠唠叨叨,像和她生前一样,每天把生活中的琐事挂在嘴边,含在嘴里,不停地咀嚼。他在她的坟墓旁边都种上了鲜红的玫瑰,他每天倘佯在花的海洋中,回忆他们没有走到头的一生。她在地下,他在地上,但并没有阻止他们的交流,这些花就是他们之间的使者,一朵花落了,他就认定是她累了,要睡一会儿。一朵花争先恐后地绽放,他就认定是她醒了,要和他聊天,他就坐下来,把生前他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一遍遍地重复着,唱那些她喜欢的老情歌,翻看一些褪了色的照片……在他眼里,那些花朵是会说话的,在他们之间慢慢流淌着从不曾枯竭的温柔之水。
慢慢地,老人的玫瑰越种越多,就有人来他这里买他的花,刚开始的时候他不卖,后来一想,自己也没有别的本事挣钱,这也算是一个不错的挣钱的途径,而且还可以每天在这里守着她。他就干脆在这里给自己盖了间小屋,每天守着那些玫瑰,快乐地过着他余下的日子。
这一次的惊艳甚于第一眼见到的花海,我们只在杂志上看到过这种煽情的故事,没人敢相信这是真的。可是老人在,玫瑰在,那个小屋在,那个花园般的坟墓也在。“明年俺要把那片地也开垦出来,种子、肥料,到处都需要钱哩。”老人向我们指了指远方的一片地,雄心勃勃地说。
那些买到这些玫瑰的人有福了!这些花朵是献给真正的爱情的。它们会说话,但不是简单的海誓山盟。当尘世中涂脂抹粉的爱情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的时候,我们需要用它们来点燃真爱的花香。
老人累了,在花丛中打着瞌睡,蜜蜂用它们的吸管存储着花蜜,蝴蝶用它们的翅膀运送着花香,而老人的嘴里依然在不停地自言自语,仿佛是对他的老伴念叨着:睡吧,一切都在,一切都好。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4年9月,有删改)“庆幸的是,我们每个人都以批发的价格提前预定了一大捧玫瑰,准备回到城市点燃自己多姿多彩的爱情”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说“庆幸”?
小说故事情节较为曲折,请找出作者在文中设下的悬念。
小说标题命名为“惊心动魄的玫瑰”,用意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