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20世纪初年,中国近代人蒋智由作《卢骚》云:“世人皆欲杀,法国一卢骚。民约开新义,君威扫旧骄。力填平等路,血灌自由苗。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潮。”
材料二 近代自由主义的形成的条件是什么?(1)上轨道的民主政治;(2)农业发达;(3)日渐壮大的中产阶级;(4)众多的独立学团;(5)比较安定的社会。这些条件不要说在传统中找不到,即在新文化运动以后,依然阙如,这使得由西方移植进来自由主义不容易生产。
——韦政通《中西伟大观念的比较》
请回答问题:
(1)分析材料一中的“世人皆欲杀”卢骚的原因。“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潮”概括了该历史人物的影响,试举中外历史各一例说明。
(2)按照材料二的观点,判断近代的自由主义在世界范围形成大约在何时?以史实简要说明你的判断。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自由主义对近代中国和西方民主革命的不同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自然状态下,人都是自由、平等的,自由的真正含义,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随心所欲地支配自己的人身、行动和财产,而不受他人的束缚和强制。为了保护人权,人们订立契约,建立政府。但是政府的权力不应太大,必须实行分权,代表人民的立法权与君主代表的行政权应该分开,前者高于后者。
——约翰·洛克
材料二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探讨了政治自由的条件及其保障,提出了三权分立说,即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属于议会、国王、法院。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洛克的政治主张有哪些?据材料二指出孟德斯鸠发展了洛克的哪个政治主张。
(2)英、美、法三国的法律文献各是怎样体现洛克和孟德斯鸠政治主张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革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年代 |
科技发明(件) |
中国 |
世界 |
||
件数 |
百分比 |
件数 |
百分比 |
||
公元1—400年 |
45 |
28 |
62% |
17 |
38% |
公元401—1000年 |
45 |
32 |
71% |
13 |
29% |
公元1001—1500年 |
67 |
38 |
57% |
29 |
43% |
《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
数学 |
天文 |
地学 |
化学 |
农学 |
机械 |
水利 |
轻工 |
兵器 |
项数 |
22 |
25 |
25 |
9 |
25 |
7 |
7 |
8 |
8 |
材料二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
材料三“盖其炮火器械,无不猛烈精巧,为中国所必不能及”。
——鸦片战争中的浙江巡抚刘韵珂
“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械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路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鸿章
“泰西巧妙,而中国不必安于拙;泰西有,而中国不能傲以无也。”
——左宗棠
材料四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之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是中华民族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实现的又一历史性跨越。这一重大成就,是我国改革开放29年来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重要体现,是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谱写的壮丽篇章。
——摘自《胡锦涛在探月工程庆功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科技有何特点?试举其中两例影响世界的科技成就。
(2)从材料三可以获取关于中国近代科技方面的哪些信息?
(3)2007年中国成功启动探月工程,中国几千年登月的梦想变成了美丽的现实。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从事这项战略活动的历史条件。
中华民族是个富于理论思维的民族,在上世纪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些最具指引意义的重大理论成果。回答下列问题:
(1)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重点阐述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在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人物 |
旗帜 |
道路 |
成果 |
孙中山 |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 道路 |
||
毛泽东 |
|||
邓小平 |
马克思主义 |
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上升 |
材料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江泽民
(2)据材料回答: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怎样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从理论上解决了什么重大问题?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是反映一个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华传统文化格言》
材料二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三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陈独秀《宪法与孔教》
材料四 2008年1月11日《齐鲁晚报》报道,经69位院士联合倡议、百位专家七年论证,中华文化标志城最终选址在山东济宁九龙山……九龙山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曲阜市和邹城市之间,两城相距仅20公里。它的东面是孔子出生地,西面是孟子出生地,北面是黄帝出生地,是感召凝聚炎黄子孙的根基所在。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2)归纳材料二、三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分别是什么?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所持态度的原因。
(3)据材料四概括济宁九龙山被选为中华文化标志城的依据是什么?
东西方对人性的不同态度,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深刻的影响了以后社会的发展方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朱子语类》
材料二彼得拉克认为,人的本性、人生的目的和幸福,应该是研究的主题。他说:“任何人都不愿成为一个不幸者,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的。”“应该用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摘自《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理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正义,以及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恩格斯
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的主要观点及其实质。
(2)材料二反映出的思想主旨是什么?(2分)与材料一相比有何不同?
(3)材料三所体现的思想与材料二相比有何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