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日本君臣发奋为雄,选宗室及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两国(英、法)制器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制习,……去年英人虚声恫吓,以兵临之,然英人所视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长,而英人因无如之何也。”这表明李鸿章( )
| A.已找到强国御侮之道 | B.主张效法日本全盘西化 |
| C.决意严守祖制不动摇 | D.未找到中国落后的根源 |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发展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朝时,儒家思想吸收了法家“大一统”思想 |
| B.董仲舒和朱熹对儒家思想的发展都作出了贡献 |
| C.宋朝时,新儒学中已经吸收了佛教等外国文化的成分 |
| D.明末清初,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被西方文化取而代之 |
古代有一个书生带着《四书章句集注》上京城赶考,这种情景最早出现在
| A.隋朝 | B.北宋 | C.元朝 | D.明朝 |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指的是
| A.天体运行法则 | B.社会发展规律 |
|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 D.“天人感应”理论 |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流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代表
| A.儒、道、墨、法 | B.道、法、墨、儒 |
| C.法、儒、道、墨 | D.墨、儒、法、道 |
秦王嬴政读韩非子的书,感叹曰:“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你认为嬴政发此感慨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韩非子认为今胜与昔,“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
| B.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 |
| C.韩非子主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
| D.韩非子提出“富国以农”,认为耕可得以富,战可得以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