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
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
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
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
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曾说:“根据中国人的看法,‘理’是有世以来循着一律性的动规一直不停地推动着‘天’的唯一之‘因’;……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说‘理’是最高神?”“总而言之,它可以被视作我们的‘造物主’。”这说明
A.宋明理学与欧洲理性主义无本质的差别 |
B.欧洲启蒙运动吸收了中国文化的营养 |
C.莱布尼茨根本否定基督教,否定人文主义 |
D.宋明理学本质上是一封建主义宗教神学 |
史学家甲:“文艺复兴不只是文学或艺术的再兴,也是人类智识和个人之觉醒或再生,而为近代世界的开始”。史学家乙:“文艺复兴是中古时代转移至近代的过渡时代,它同时具备了两个时代的特性”。以下选项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恰当的是
A.史学家甲关注历史的延续和连结 | B.史学家乙侧重历史的新异和变迁 |
C.两位史学家的解释并无明显差别 | D.两位史学家论述视角有较大不同 |
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外交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以美日同盟为基础的“多边自主外交”;加强美日关系,同时在中国和苏联之间采取“等距外交”;以美日合作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由此,我们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日本迈向政治大国进程中的灵活性 | B.美日关系仍是日本外交的核心重点 |
C.日本渴望以独立身份展开自主外交 | D.美国逐渐放松了对日本的外交制约 |
1958年8月,蒋介石听到解放军炮打金门的消息后,接连叫了三个“好”,并随即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发表谈话,公开拒绝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的“国民党从金门、马岛撤军以实现台湾海峡中立化”的要求。这表明
A.美国企图促成国共和谈来解决台湾问题 |
B.蒋介石为台湾独立找到了理由 |
C.蒋介石的反应体现了国共在当时台湾问题上的某种默契 |
D.海峡两岸有强烈的战争意识 |
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英国的重商主义者主张高工资,提出经济发展的“外国支付收入”理论,认为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意昧着外国将为出口国家支付工资和利润。这—理论在当时得以实现的主要条件是
A.“光荣革命”后英国社会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
B.海上霸主地位的逐步确立使英国占据贸易优势 |
C.圈地运动为英国工业发展扩大了国内市场 |
D.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逐渐成为“世界工厂” |